• 苯丙胺类兴奋剂(ATS)娱乐性使用情况及其人群特征

    刘铁桥,郝伟,王小平,贺捷灵,李合群,熊鹏,范长河,唐卫东,陈珊梅

    目的 :了解娱乐性ATS使用者的人口学特征 ,使用方式及其他有关问题。方法 :采用病例发现法和易接近对象晤谈法 ,并结合滚雪球的方法 ,以问卷方式收集娱乐性ATS使用者的有关资料。结果 :娱乐性ATS使用者平均年龄 2 3 97± 4 95岁。未婚占 6 4 4 % ,同居占 1 5 3% ,离婚占 8 5%。高中及以上文化者占 84 7%。职业以服务员、个体商人和性工作者居多。摇头丸是最主要的滥用药物。约 90 %的人使用次数少于 50次。口服是最主要的服用途径。平均每次服用剂量约为 2 50mg ,多在周末服用 ( 72 9% )。获得ATS的主要来源是从朋友和熟人处购买 ( 72 9% )。使用ATS的主要目的包括 :提高情绪使自己快乐 ,使自己压抑时感到舒服些 ,帮助放松 ,帮助解除抑制 (情绪、行为、思维 )等。娱乐性ATS使用者合并使用酒精 ,海洛因 ,苯二氮 艹卓 类 ,大麻 ,致幻剂的比例分别为 81 3% ,2 2 0 % ,1 1 9% ,1 0 2 % ,1 7%。 96 %的ATS使用者的主要社交人群中有人使用ATS。 4 5 8%和 33 8%的使用者有临时性伴侣和性交易史。结论 :娱乐性ATS使用者为一特殊人群 ,应针对其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2002年05期 289-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苯丙胺类兴奋剂(ATS)娱乐性使用的不良后果调查

    刘铁桥,郝伟,王小平,贺捷灵,李合群,熊鹏,范长河,唐卫东,陈珊梅

    目的 :了解娱乐性ATS使用者的躯体、心理状况及其相关问题。方法 :采用病例发现法和易接近对象晤谈法 ,对受试者进行定式检查并记录。结果 :使用者在使用ATS时 :5 0 %以上的使用者曾出现过恶心、不适和 /或焦虑紧张的体验 ,约 2 5 %的使用者曾出现过工作学习出错 ,16 9%的使用者曾出现过伤害事故。使用者在使用ATS后 :60 %以上的人体验到一系列成瘾者的特征 ,3 2 3 %的使用者出现家庭和社会问题 ,10 2 %的使用者由于使用ATS而导致法律问题 ,约 5 0 %的使用者表现有心理问题。结论 :娱乐性ATS使用者是一个亚健康的特殊群体 ,需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2002年05期 293-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 ]
  • Wisconsin卡片分类测验用于酒依赖者认知障碍的研究

    杜万君 ,郭崧 ,姜佐宁

    目的 :了解酒依赖者认知功能状况。方法 :对完成脱酒治疗的 3 7例男性酒依赖者和 3 4例男性非依赖者进行Wisconsin卡片分类测验 (WCST)评定。结果 :两组间分类数 (t =5 44 )、正确应答百分数 (t=4 75 )、错误应答数 (t=5 96)、持续应答数 (t=4 78)、持续性错误数 (t =4 70 )、概念化应答百分数 (t=)的比较均显示 ,酒依赖组成绩较非依赖组差 (P <0 0 1)。相关因素分析提示 ,饮酒时间与认知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 (r=0 3 2~ 0 3 8,P <0 0 5 )。结论 :酒依赖者存在认知功能缺损

    2002年05期 296-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 ]
  •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纪要

    2002年05期 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环境线索诱导海洛因依赖者心理渴求的SPECT研究

    于江 ,张顺 ,秦护福 ,么淑君 ,尹东风 ,王政清 ,陆林

    目的 :研究与海洛因相关的环境线索诱导急性脱毒后海洛因依赖者的心理渴求及其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变化特征。方法 :选择脱毒治疗一个月后海洛因依赖者 ,给于与海洛因相关的环境刺激 (暴露 ) 15分钟 ,在海洛因环境暴露前后分别评定心理渴求量表和汉米尔顿焦虑量表 ,同时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测量局部脑血流灌注 (rBCF)的变化。结果 :暴露海洛因相关的环境可增加病人对药物的心理渴求 :1)使脱毒海洛因依赖者的心理渴求量表评分增加 ,与暴露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t =3 2 1P <0 0 5 ) ;2 )海洛因相关的环境刺激可以增加病人的焦虑情绪 ,表现为汉米尔顿焦虑量表总评分增高 ,(t =3 1,P <0 0 1)特别是躯体焦虑因子评分增高更为明显 (t =2 98,P <0 0 1) ;3 )海洛因的环境刺激明显增加额叶 ,颞叶皮层及杏仁核等脑区的局部脑血流 ,而其他脑区如顶叶、枕叶、扣带回及基底节等区域的脑血流灌注则无明显的变化。结论 :海洛因相关的环境可以诱导吸毒者对海洛因的心理渴求 ,是脱毒后发生复吸的主要因素之一 ,额叶、颞叶皮层及杏仁核等脑区参与了环境线索诱导复吸的神经生物过程。阻断药物相关的环境线索的刺激可以作为预防吸毒者脱毒后的再次复吸行为的手段之一。

    2002年05期 299-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 ]
  • 院外纳曲酮治疗酒精依赖的疗效观察

    黄雄 ,黄兴兵 ,彭红军 ,麦桂英

    目的 :评估纳曲酮院外治疗酒依赖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 ,分别对纳曲酮组和安慰剂组各 2 3例和 2 2例 ,作总疗程 12周的临床观察。结果 :纳曲酮显著降低病人对酒精的渴求程度 ,其疗后 4、 8、 12周的保持率分别为 91 3 %、 77 9%、 73 3 % ,明显高于安慰剂。纳曲酮的副作用与安慰剂相当 ,其主要副作用为轻度的恶心、厌食、头晕。结论 :纳曲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酒依赖的药物

    2002年05期 302-303+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青少年自我同一危机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张青方 ,郑日昌

    目的 :引进和修订台湾的青少年自我同一危机量表 ,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提供新的工具。方法 :通过对 467名青少年样本的施测 ,检验青少年自我同一危机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 :此量表的再测信度在 65 5 - 912之间 ;分半信度为 60 4;同质信度为 416- 793之间。量表的构念效度和实证效度也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

    2002年05期 304-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381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3 ]
  • 痴呆心境评定量表(DMAS)的信度和效度测定

    陈美娟 ,龙彬 ,丁宇杰 ,陆燕华 ,施明辉 ,钱竹书 ,宋立升 ,高哲石

    目的 :分析痴呆心境评定量表 (DMAS)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3 0例符合CCMD -2 -R关于Alzheimer病或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的病人 ,由临床医生是否存在抑郁症状判定为抑郁组 (16例 )和非抑郁组 (14例 )。 5位精神科医生参加评定 ,对 16例病人进行了联合评定 ,评定员之间一致性良好 ,ICC =0 87,F =13 5 44 ,P <0 0 1。 3 0例样本除接受DMAS评定外 ,同时接受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和大体痴呆评定量表 (GDS)的评定。结果 :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的DMAS各单项分比较 ,共有 12个单项评分二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或 <0 0 1)。单项分与剩余总分的相关系数 (rs)为 0 19~ 0 77,P均 <0 0 5或 <0 0 1,DMAS与HAMD的相关性良好 ,rs=0 68,P <0 0 1。因子分析结果 ,DMAS各项可归纳为 5个因子 ,分别为 :(1)情绪体验 (2 )焦虑 /抑郁 (3 )自我评价 (4 )活力缺乏 (5 )易激惹。项目的归类基本合理 ,具有临床可解释性 ,说明DMAS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结论 :DMAS的信度与效度良好 ,项目设置适用于痴呆伴有抑郁的评价

    2002年05期 308-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龚氏非文字智力测验在汉族儿童中使用的实证效度

    唐细容 ,姚树桥 ,卢原 ,彭纯清 ,唐晓科

    目的 :评估龚氏非文字智力测验 (GTNI)在一般汉族儿童中使用的实证效度。方法 :对 1-5年级 6-12岁男女各 60名小学生施测GTNI和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C -WISC)。结果 :GTNI的离差标准分 (DSS)与C -WISC言语智商 (VIQ)、操作智商 (PIQ)和全量表智商 (FIQ)相关系数依次是 0 61、0 64、 0 74,等级一致率分别为 46 7%、 3 8 3 %、 46 7%。约有 10 %DSS等级高于或低于智商两个或两个以上等级。智商中等以下 /以上水平时 ,半数以上DSS等级高于 /低于对智商等级。以区间DSS± 10估计VIQ、PIQ和FIQ准确率分别达 66 7%、 5 8 7%、 64 2 %。结论 :GTNI有较好的同时效度 ,可替代C -WISC用于一般汉族儿童的团体比较 ,但用做智力障碍的临床诊断时需慎重 ,用于筛查时亦应警惕假阴性

    2002年05期 311-312+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

    梁宝勇 ,黄盈 ,马丽莉

    目的 :编制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并制定常模。方法 :参考了国内外同类量表 ,采用问卷调查拟定条目 ,并进行信效度检验 ,用困扰症状量表、SCL - 90、特质焦虑量表和中国青少年生活事件检查表作为效标。结果 :新编的量表有较好的信度 ,α系数为 0 86 ,重测信度为 0 90 ;有较好的效度 ( 0 6 0~0 71 )。结论 :该量表具有较满意的心理测量指标。

    2002年05期 313-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26 ] |[引用频次:77 ] |[阅读次数:2 ]
  • 31名行为问题学生的人格与智力测评分析

    曾凡林 ,张玮 ,张增修

    目的 :比较正常儿童和行为问题儿童的人格与智力特点 ,探讨儿童产生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方法 :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卡特尔儿童 14种人格因素问卷 (CPQ)和瑞文测验 -联合型(CRT) ,测评 12± 0 5岁的 3 1名行为问题儿童和 41名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与人格的关系。结果 :两组儿童的智力和 14种人格因素除了聪慧性因素外均无显著差异。自律性低的儿童易产生攻击行为 ;紧张性高的儿童易产生忧郁、不受欢迎和思维障碍 ;违纪行为与高轻松性、紧张性、低自律性相关 ;聪慧性得分低的儿童倾向于报告躯体不适。焦虑得分愈高 ,儿童易产生攻击、自伤、忧郁、不受欢迎和违纪等行为问题 ;外向得分低的儿童易产生思维障碍 ;神经过敏性得分低者易违纪 ,而得分高者易倾向于报告躯体不适。结论 :普通初中的行为问题儿童与正常儿童在人格上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儿童的行为问题与某些特定的人格因素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2002年05期 317-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43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 ]
  • Fagan婴儿智力测验长沙小城镇常模的建立

    袁艺 ,谭红专 ,卢跃华

    2002年05期 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老年公寓中丧偶老人主观幸福感和抑郁情绪的测评

    徐兰 ,宁长富 ,王成美 ,刘金同

    2002年05期 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977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2 ]
  • 301名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测评

    杨宏飞

    2002年05期 32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875 ] |[引用频次:164 ] |[阅读次数:2 ]
  • 生活技能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周凯 ,叶广俊

    目的 :探讨生活技能教育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社会能力 ,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北京市九所中学初一年级学生 778人 (试验组 3 93人 ,对照组 3 85人 ) ,对试验组进行 3个学期的生活技能教育 ,对照组不接受生活技能教育。用自行设计的心理健康调查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后 ,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t =3 91,2 97)调节情绪能力 (t =6 2 1,4 5 5 )和解决问题能力 (t =3 78,3 70 )均比干预前显著增加 (P <0 0 0 1) ,试验组增加更为明显 ;试验组人际关系能力与干预前无显著性差别 (t=-1 10 ) ,而对照组该项能力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 (t =-6 60 )。学生的自我报告显示 ,试验组的心理社会能力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 (与同学关系F =3 5 3 ,关心他人F =6 71,自信心F =3 99,缓解压力F =10 99独立解决问题F =5 5 4,做出重要决定F =9 63 ,P <0 0 5~ 0 0 0 1)。《儿童行为量表》的结果显示 ,干预后 ,试验组男生部分因子 (不成熟t=3 71,敌意t =2 10 ,多动t=2 6)和女生部分因子 (焦虑强迫t=2 84,分裂样t=2 92 )得分显著降低 (P <0 0 5~ 0 0 0 1)。结论 :生活技能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社会能力 ,特别是人际关系和调节情绪能力 ,并且能够促进心理

    2002年05期 323-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64 ] |[引用频次:82 ] |[阅读次数:2 ]
  • 青少年归因方式在教养方式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作用

    李旭 ,钱铭怡

    目的 :探索青少年归因方式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儿童抑郁问卷 (CDI)、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EMBU)和儿童归因方式问卷 (CASQ)对 2 69名 14 -16岁的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 :父母的温暖与青少年抑郁有显著的负相关 ,母亲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惩罚、严厉与青少年的抑郁有显著的正相关 ,青少年的归因方式在这 4种教养方式和抑郁之间中起中介作用 ;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度干涉与青少年的抑郁之间没有相关关系。作者最后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抑郁及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并对研究结果以及东西方文化差异做了深入的探讨。

    2002年05期 327-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859 ] |[引用频次:74 ] |[阅读次数:2 ]
  • 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

    王建中 ,樊富珉

    目的 :研究分析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方法 :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 ,通过分层抽样在北京市选取 2 3所高校 ,测评了有效样本 5 2 2 0个 ,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被试中至少有一个SCL -90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 3分的学生占 16 5 1% ,男、女及不同年级学生间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但这一比例来自农村的学生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 ,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总体上 ,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水平差于全国常模 ,但优于国内其他地区大学 ;女生、二年级学生以及来自县镇和农村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相对较为突出。结论 :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2002年05期 33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3012 ] |[引用频次:523 ] |[阅读次数:2 ]
  • 护理专业女生焦虑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刘建安 ,苏晓梅 ,静进 ,易欢琼

    目的 :探讨护理专业女生焦虑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个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ASLEC)、应对方式问卷、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及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广州市某护校 40 6名 15岁~ 18岁女生进行测查。结果 :焦虑检出率 18 47% ,一、三年级组SAS分及其焦虑检出率显著高于二年级 (P <0 0 1) ;消极应对分 ,N、L分均与SAS分和生活事件应激值显著正相关(r =0 4865 ,0 3 886,0 2 164 ,0 1783 ,P <0 0 1) ,各因子间也存在一些显著性相关 ;多元回归分析提示 :生活事件应激值 ,消极应对分 ,N量表分 ,积极应对分 ,L量表分对焦虑评分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 :一、三年级是焦虑发生的高危人群 ;对护理女生焦虑的发生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个性既有直接影响又存在交互作用

    2002年05期 334-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 ]
  • 中学生应激源、应付方式和情绪相关性探讨

    陈树林 ,郑全全

    目的 :探讨中学生群体应激源、应付方式和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浙江省 187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中学生的应激源、应付方式调查问卷以及焦虑、抑郁、自评评定量表 ,对他们的应激源、应付方式和情绪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应激源和应付方式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发展有影响 ,应激源对焦虑情绪有直接影响 ,对抑郁情绪 ,应激源通过应付方式所起的间接作用更为明显。结论 :在帮助中学生克服焦虑、抑郁情绪的过程中 ,要重视并注意区分应激源、应付方式所起的作用

    2002年05期 337-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384 ] |[引用频次:152 ] |[阅读次数:3 ]
  • 大学生性知识掌握水平调查

    叶丽红 ,骆伯巍 ,高亚兵

    目的 :了解大学生掌握性知识的现状。方法 :对杭州市三所大学的 113 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性知识掌握水平不高 ,家庭、学校教育没有成为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 ;城乡大学生、男女大学生在性知识的准备、性知识的来源及掌握错误性知识等方面有差异。结论 :性知识的教育是大学性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2002年05期 340-342+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431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 ]
  • 河南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

    王小新

    2002年05期 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427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2 ]
  • 海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肖少北 ,彭茹静

    2002年05期 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 ]
  • 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马文涛 ,杨来启 ,张红宾 ,张彦 ,李淑艳 ,胡淑芳 ,王军焕 ,刘光雄 ,吴兴曲 ,王蓉蓉

    目的 :探讨典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细胞因子的影响以及I型、II型患者免疫功能的差异。方法 :3 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 (其中I型 2 0例 ,II型 18例 )用固定剂量的氯氮平、氯丙嗪进行 8周治疗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治疗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 1β (IL -1β)、白细胞介素 2 (IL -2 )、白细胞介素 6(IL -6)、α -肿瘤坏死因子 (TNFα)进行了检测 ,同时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阳性症状评定量表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测查精神分裂症患者。以 2 0例健康人为对照。结果 :氯氮平、氯丙嗪治疗均仅显著降低精神分裂症过高的IL -2水平 (P <0 0 5 ) ;I型患者治疗后IL -2水平显著低于疗前 (P <0 0 5 ) ;II型患者治疗后IL-1β水平显著低于疗前 (P <0 0 5 )。 结论 :非典型和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激活的免疫应答均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亚型有关

    2002年05期 345-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心理教育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庞月岱 ,王淑君 ,李秀华 ,胡连荣 ,林传水

    目的 :探讨心理教育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CCMD -2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 2 40例随机分为两组。药物稳定后分别给予精神药物联合心理教育及精神药物单独治疗 ,出院两年时跟踪随访。结果 :两组间BPRS和GAS的比较无显著差异 ,实验组较对照组的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出院后两年的SDSS总分值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其病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心理教育可改善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服从治疗的依从性 ,降低复发率

    2002年05期 348-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不同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照看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唐茂芹 ,赵贵芳 ,王洪军 ,黄劲松 ,李传奇 ,侯瑞华

    目的 :探讨不同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与照看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 (WHOQOL -10 0 )对经利培酮、氯氮平治疗达显效出院后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照看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与分析。结果 :照看者生活质量极显著的低于正常人群 (P <0 0 0 1) ;利培酮组照看者生活质量均高于氯氮平组照看者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 ;照看者生活质量与患者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结论 :新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治疗不仅有利于改善和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照看者乃至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均得到提高

    2002年05期 351-353+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周建国 ,陈茂卉 ,王洪福 ,杨元珍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 (ITAQ)、Fuld物品记忆测验 (FOM)、言语流畅性测验 (RVR)、积木测验 (BD)和数字广度测验 (DS)对 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及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相关分析发现ITAQ总分与NPT总分、FOM、BD呈正相关 (P <0 0 5 ,P <0 0 1) ;疾病认识因子分与NPT总分、FOM、BD呈正相关 (P <0 0 5 ,P <0 0 1) ;治疗态度因子分与FOM、BD呈正相关 (P <0 0 5 ,P <0 0 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与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关系密切 ,认知功能越好 ,患者的自知力越完全

    2002年05期 354-355+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 ]
  • 舍曲林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14例

    党雷 ,索爱芹 ,刘超

    目的 :观察舍曲林合并认知行为疗法对惊恐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符合CCMD -Ⅱ -R诊断标准的 14例惊恐障碍患者给每晨饭后 5 0毫克的舍曲林连续治疗 6个月 ,同时给予认知行为治疗 ,按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定期评定。结果 :一个月显效者占 2 1 4% ,好转占 64 3 % ,无效占 14 3 % ;三个月显效者占71 4% ,好转占 2 8 6% ,半年时显效者占 85 7% ,好转者占 14 3 %。 2 1 4%患者在治疗中出现过轻微的副作用 ,随时间延长而消失。结论 :舍曲林合并认知行为治疗能明显缩短疗程 ,减少医疗开支 ,安全性高 ,依从性好

    2002年05期 356-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维思通与舒必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比较

    蒋少艾 ,刘哲宁 ,谭立文 ,陈风华

    2002年05期 358-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精神分裂症心理社会干预的发展

    李洁

    2002年05期 359-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2 ]
  • 关于心理治疗和咨询过程中治疗(咨询)师过去经历对治疗关系影响的讨论

    陆小娅 ,徐勇 ,苏晓波

    为促进和推动我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刊于 2 0 0 1年开始应广大读者的要求 ,推出了与心理治疗及心理咨询相关问题的讨论专栏 ,专栏的目的在于讨论和澄清有关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工作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 ,以达到“百家争鸣”和普及与提高之目的。今年本专栏将继续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经一些同行和读者建议 ,本刊在今年的讨论中将集中就心理治疗、咨询人员与其来访者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可能涉及的题目有 :治疗者是否可以与来访者有在门诊时间以外的接触等 ;治疗者是否可以和来访者具有治疗及非治疗性的关系等 ;心理治疗者自身的价值观对治疗关系的影响等 ;不同性别的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等 ;治疗协议对治疗关系和治疗过程的影响等 ;治疗目标对治疗关系和治疗过程的影响等。希望国内同行对上述问题踊跃投稿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也希望大家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值得讨论的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将分期、分批整理和筛选大家的意见予以刊登 ,或在必要时分别邀请不同心理治疗学派的专家、学者发表意见。来信请寄本刊 (1 0 0 0 83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 51号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或专栏负责人钱铭怡教授 (1 0 0 871 北京大学心?

    2002年05期 361-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40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