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凤,周方,坂田宪治
目的 :了解中日两国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现况及差异。方法 :采用左启华等修订的日本《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抽样调查了中国西安市 3 0 6名及日本爱知县 2 15名 3 -5岁儿童。结果 :中国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六个领域得分除运动领域外 ,其余独立生活、作业、交往、参加集体活动及自我管理能力领域均显著低于日本同龄儿童。结论 :提示了 3 -5岁儿童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发展 ,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 ,出现两国在培养儿童适应能力方面出现差异。中国父母在孩子的个人生活料理与社会适应放手与培养不够 ,一定程度上人为延长了这一年龄段儿童由被动受呵护者向比较能积极参与日常生活 ,适应集体 ,社会的过度阶段 ,使孩子的社会生活能力发展受到影响。日本父母则早早就开始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能力 ,比中国父母有远见。幼小儿童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发展 ,是他未来成长为积极主动参与和适应社会 ,能掌握自己命运社会成员的最初基础 ,是关系到孩子的生存质量与国家未来 ,作为父母 ,应转变观念 ,并将自己认识提高这样一个高度
2002年11期 731-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979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2 ] - 张朝
,于宗富
,李慧娟
目的 :研究父母文化水平及职业对 3 -9月龄婴儿早期能力发展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 3、 6、 9月龄婴儿 3 0 0 0名 ,进行能力发展测定。结果 :多因子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显示 ,父亲受教育水平不同 ,6月龄婴儿的发育商、智力能区和 9月龄婴儿的DQ分均差异显著 ;父亲职业不同 ,3月龄及 9月龄的婴儿智力能区差异显著。母亲受教育水平不同 ,6、 9月龄婴儿DQ分差异显著 ;母亲职业不同 ,3、 6、9月龄婴儿智力能区差异均显著 ,6月龄婴儿DQ分差异显著 ,9月龄婴儿社会适应能区差异显著。结论 :父母与婴儿的交往、父母文化水平与职业均对婴儿早期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
2002年11期 733-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467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 ] - 章殷捷
,叶文宣
,章月影
,丁振尧
,卢立党
,王珍珍
,邓君芳
目的 :通过调查浙江城镇与农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探讨城乡区域等环境因素在其发生中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 6~ 12岁儿童 1983人 ,用Rutter儿童行为父母问卷和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结果 :问卷回收率 94 3 % ,农村检出率 12 8% ,城镇 7 7%。多元相关分析显示 ,引起农村城镇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除了打骂或放纵管教方式和考试压力外 ,其它各不相同 ,农村与母亲不良因素有关、城镇与自身状况及父亲问题有关。结论 :应针对城乡儿童行为问题相关因素不同而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2002年11期 736-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 ] - 王春娟
,吴东波2002年11期 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赵东菊2002年11期 740-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王瑜2002年11期 741-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杜召云,宋爱芹,魏曼莎,隋云南,李玉梅,崔月华
目的 :了解农村节育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和自拟的节育手术一般情况问卷对 465例农村节育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绝育组妇女躯体化因子分为1 2 7± 1 2 4,高于安环组 0 77± 0 76(t =3 15 ,p =0 0 2 ) ;节育妇女及其配偶对节育手术持不同态度者、对节育手术有无危害的认识程度不同者、节育后有无不良反应者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偏执或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存在统计学差异 (F检验 ,P <0 0 5 )。结论 :本调查中绝育妇女的躯体化症状较安环组多 ;节育妇女及其配偶对节育手术的态度、对节育手术有无危害的认识程度、节育后有无不良反应 (性欲下降、性交痛 )对节育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
2002年11期 74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张河川
,陆海音
目的 :探索生殖道感染 (RTIS)与婚姻质量 ,心理健康 ,生殖行为间关系 ,为RTIS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四所高校妇检确诊的 70例RTIS ,按 1:1配对 ,采用OLSON ,SAS ,CES -D及生殖行为问卷测评。结果 :病例组SAS (4 4 3 1± 8 0 4) ,CES -D (9 64± 6 13 )显著高于对照 (4 2 12± 7 98,8 2 6±5 49(P <0 0 1) ) ;而婚姻满意度 (3 4 3 1± 4 2 9) ,夫妻交流 (3 4 14± 4 85 )及性生活得分 (3 6 5 8± 5 16)显低于对照 (3 5 98± 4 73 ,3 5 74± 5 19,3 7 81± 5 2 1(P <0 0 5 ) )。两次以上意外妊娠及人工流产和RTIS既往史 ,使用宫内节育器 (IUD)患RTIS的危险是无上述行为的 1 3 3~ 1 5 9倍。结论 :RTIS不仅危害着女性的躯体健康 ,还对其婚姻质量及精神健康产生潜在而深层的负性作用
2002年11期 746-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张新艳
,高玉民
,姚宇
,遇红
,陆海英
目的 :了解子宫切除时宫颈去留对术后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并观察健康教育干预对提高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 :将因子宫良性病变而行子宫切除的病人分为全切组和次切组 ,每组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 ,分别进行术后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结果 :1 在未经心理干预的子宫切除病人中次切组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全切组 (P <0 0 5 ) ;2 干预组术后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非干预组 (P <0 0 5 )。结论 :子宫切除时保留宫颈及手术前后的健康教育干预有利于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的改善
2002年11期 749-750+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郑成畴
,张小聆
,苏琴
,吴爱萍
,郭华梅2002年11期 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葛绮芬2002年11期 752-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钱铭怡
,刘鑫
目的 :调查北京女大学生节食、进食障碍状况及其相关的一些心理因素 ,以及不同性别角色的被试在这些方面有无差异。方法 :使用节食状况量表、进食障碍症状调查问卷、进食障碍调查表中的瘦身倾向与对身体的不满两个分量表、羞耻体验量表及性别角色量表测查了 2 11名北京女大学生。结果 :北京女大学生节食状况比以往研究发现的中学生的情况更严重一些 ;有 10人可以被初步判断为非典型性进食障碍 ;体形指数和瘦身倾向可预测节食行为 ;不同性别角色的被试在羞耻量表及各分量表得分上有显著差异。作者进一步对这些结果进行了讨论。结论 :北京女大学生节食状况及进食障碍应引起重视 ,及早进行干预
2002年11期 753-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910 ] |[引用频次:106 ] |[阅读次数:2 ] - 张大荣,杜贵平,贾庆梅,万憬
目的 :了解进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符合CCMD -2 -R神经性厌食症 (AN)和神经性贪食症 (BN)诊断标准的 5 1例住院进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AN和BN患者的怕胖心理、闭经、采取相似的方式减少食物对于身体的影响等临床相相似 (P >0 0 5 )。但是AN患者较BN患者发病年龄早 (t =2 3 2 0 ,P <0 0 5 ) ,体像障碍比较多见 (χ2 =6 110 ,P <0 0 5 ) ;BN患者的抑郁主诉多 (χ2 =8 612 ,P <0 0 0 1) ,病程长 (t=3 2 17,P <0 0 5 ) ,停工、停学时间长 (t=2 2 16,P <0 0 5 ) ,自知力较好。结论 :进食障碍两大综合征可能是一个疾病进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而贪食症的危害更应引起重视
2002年11期 758-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89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2 ] - 朱忠良
,李晖
,马现仓2002年11期 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冯杰
,徐文艳2002年11期 762-763+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周平
,李君荣
,魏静
,储静
,钱满玲
目的 :探讨对学习障碍儿进行教育指导的方法和效果 ,为开发学习障碍儿的潜能积累经验。方法 :本文选择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儿 ,针对其实态 ,确定教育指导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进行了教育指导的尝试。结果 :通过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儿进行分类个别化教育指导 ,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学习障碍儿的心理和行为等障碍 ,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指导效果。结论 :对学习障碍儿进行分类个别化教育指导 ,是开发学习障碍儿潜能的有效途径
2002年11期 764-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56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肖泽萍2002年11期 768-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王希林,Gerhard Zarbock2002年11期 770-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安芹2002年11期 772-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姜博2002年11期 774-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53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张杉杉
,郑日昌
目的 :探讨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发展特点。方法 :采用自编“中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 ,被试为石家庄市理工科大学生 5 0 7名。结果 :该被试群体的择业效能感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并有男生高于女生的倾向。结论 :理工科大学生 ,特别是女生群体以及新入学男生在择业的各个方面均需要帮助
2002年11期 776-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161 ] |[引用频次:180 ] |[阅读次数:2 ] - 张弛
,刘鹂
目的 :对择业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为高校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对 5 2 2名大学生择业期间焦虑水平进行测查 ,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探讨影响择业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因素。结果 :择业情境导致大学生焦虑水平普遍升高 ,部分学生呈过度焦虑状态。择业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受自身条件、个人理想、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期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其中自身条件、个人理想为首要因素。结论 :择业期间大学生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在于职业理想与实现可能的矛盾冲突
2002年11期 779-780+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646 ] |[引用频次:121 ] |[阅读次数:2 ] - 王才康
,何智雯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和情绪智力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所中学的 3 0 9名中学生进行了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EMBU)、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和情绪智力量表 (EIS)的测试。结果 :(1)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女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 (t=7 1,P <0 0 1) ;(2 )独生子女的自我效能感和情绪智力都显著比非独生子女高 (t =2 4,P <0 0 5及t=2 1,P <0 0 5 ) ;(3 )EMBU中的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 ,以及父母亲的保护和干涉因子、乃至严厉和惩罚以都与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情绪智力呈显著但微弱的正相关 (r =0 2 6~ 0 14 )。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中学生自信心和良好情绪的培养起着一定的作用
2002年11期 781-782+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8628 ] |[引用频次:506 ] |[阅读次数:15 ] - 孔维民
,欧阳文珍
目的 :研究大学生的多动与学业成绩和焦虑的关系。方法 :使用DSM -IV成年人注意力量表 ,SAS量表 ,对 10 4名大学生被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在控制焦虑、性别等因素的条件下 ,多动组的学习成绩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成绩 ,应该控制多动的影响
2002年11期 783-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3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雪飞
目的 :探讨中学生与其父母、老师及同学间的交往行为特点。方法 :对咸宁市 185 0名初中学生进行自拟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在与其父母、老师及同学间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 12 3 %、1 9%和 3 8% ,且男生都显著高于女生 (P <0 0 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城镇中学生与同学间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农村中学生 (P <0 0 1)。非父母亲生中学生与其父母及老师间的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父母亲生中学生 (P <0 0 1)。结论 :中学生不良交往行为存在性别差异 ,并提示男生较女生提前进入社会角色倾向 ,城镇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在与同学间的不良交往行为存在差异 ,可能受不同经济、文化及家庭环境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影响中学生交往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2年11期 786-787+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丁新华
,王极盛
目的 :探讨中学生具体生活事件和抑郁状况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学生抑郁量表对 5 5 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除个别生活事件项目外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的多数项目均与中学生抑郁呈显著正相关 ;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回归分析表明 ,学习负担重、受人歧视冷遇、不喜欢上学、家庭经济困难、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升学压力、被盗或丢失东西、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受批评或处分、生活习惯明显变化、恋爱不顺利或失恋、被罚款等 12类生活事件进入了对抑郁的回归方程 ,对抑郁的预测作用较大。结论 :中学生生活事件与其抑郁存在广泛的正相关关系 ,12项生活事件对中学生抑郁有较大的预测作用
2002年11期 78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203 ] |[引用频次:144 ] |[阅读次数:6 ] - 王汝展,何燕,刘连启
目的 :探讨小学生社会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向因素。方法 :运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以及自编的调查问卷对随机整群抽取的 5 17名小学生进行调查 (由家长填写问卷 )。结果 :小学生社会能力总分为15 0 0± 3 83分 ,女生的社会能力得分高于男生 (P <0 0 1) ,性别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交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社会能力低下的小学生占所调查学生的 10 1%。小学生的社会能力与从小发育情况、参加课外特色班、体型、父母文化程度、是否偏食、母亲管教孩子态度、与父母分房而睡、以及年龄等因素有关 ;社会能力的三个方面互相关联。结论 :小学生社会能力低下与发育状况、父母管教态度、儿童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提高小学生的社会能力 ,需要从提高身体素质与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创造适宜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入手
2002年11期 791-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567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 ] - 张丽英
,苏静
,富景芳
,富景春
目的 :调查研究内蒙古不同民族中学生神经衰弱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 ,对内蒙古八所中学六个民族的中学生进行调查 ,以CCMD -2 -R中神经衰弱标准作最后医学诊断 ,所得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总患病率为 2 3 5 % ,城市学生患病率高于乡村学生 ,高中生患病率高于初中生 ,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男女生之间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回族学生患病率最低 ,鄂伦春族学生患病率最高 ,汉族与回族学生之间患病率无显著差异 ,而与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之间患病率有显著差异(P <0 0 5 )。结论 :内蒙古中学生神经衰弱患病率较高 ,对来自于城市生、高中生应作为重点防治对象 ,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002年11期 794-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叶一舵
,申艳娥2002年11期 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4 ]
- 杨蕾
,边保旗
,樊富珉2002年11期 797-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551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 ]
- 陈新叶2002年11期 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王永新
,王松波
,杨育林2002年11期 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 ]
- 卢晓红2002年11期 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2 ]
- 贾晓明,岳晓东,陶来恒,A.R.Arthur
为促进和推动我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刊于 2 0 0 1年开始应广大读者的要求 ,推出了与心理治疗及心理咨询相关问题的讨论专栏 ,专栏的目的在于讨论和澄清有关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工作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 ,以达到“百家争鸣”和普及与提高之目的。今后本专栏将继续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在今后的讨论中可能涉及的题目有 :心理治疗目标对治疗关系和治疗过程的影响 ;心理治疗师的枯竭问题等。希望国内外同行对上述问题踊跃投稿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也希望大家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值得讨论的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将分期、分批整理和筛选大家的意见予以刊登 ,或在必要时分别邀请不同心理治疗学派的专家、学者发表意见。来信请寄本刊 (10 0 0 83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 5 1号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或专栏负责人钱铭怡教授 (10 0 871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请在来稿中写明作者的工作单位、职业 ,以及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地址。
2002年11期 801-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80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