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建成;崔玉华;方明昭;黄菊坤;乔红;
目的:根据ICD-10诊断标准,探讨中日两国神经症患者在患者构成和临床症状表现上的差异。方法: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收集神经症患者1414例,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附属精神神经科门诊收集神经症患者943例。均从门诊病历中收集首诊神经症患者及其有关信息。以九州大学神经症症状评定量表为评定工具。结果:中国患者以焦虑性障碍最多(35%),其次是强迫性障碍(25.9%)。日本患者以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的人群最多(32.8%),其次是焦虑性障碍(28.5%)。中国和日本首诊神经症患者的症状构成比都以焦虑症状为主,但日本首诊神经症患者焦虑症状比率高于中国患者(70.7%/65.1%,χ2=32.38,P<0.001)。中国患者的适应障碍、躯体化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严重应激反应比率低于日本患者(2.4%/27.0%,16.0%/19.2%,8.9%/13.7%,1.4%/3.0%,0.2%/5.8%,均P<0.05),中国患者的惊恐障碍、其他混合性焦虑障碍、强迫性障碍、神经衰弱症状比率高于日本患者(18.0%/11.3%,5.2%/0.2%,25.9%/9.0%,9.2%/0.1%,均P<0.05)。中国患者的攻击性、污染的强迫观念比率低于日本患者(29.3%/43.8%,5.6%/13.8%,χ2=6.42、6.83、P=0.011、0.009)。中国患者的宗教性强迫症状、对称性与确认性强迫症状等比率高于日本患者(8.6%/1.3%,22.7%/10.0%,χ2=5.24、6.63,P=0.022、0.009)。中国患者的清扫和清洗、整理收拾症状比率低于日本患者(27.6%/40.0%,2.7%/12.5%,χ2=4.91、15.67,P=0.027、0.000)。中国患者的确认行为比率高于日本患者(43.5%/23.8%,χ2=10.87,P=0.001)。中国患者的回避(5.00%/0.53%,P=0.007)行为患者比率低于日本患者。中国患者的自伤行为、自杀企图、病理性购物等比率高于日本患者(5.3%/0,3.7%/0.38%,9.0%/3.5%,P=0.000、0.011、0.013)。中国患者的不愿上学/上班、消极倾向症状比率低于日本(0/3.85%,0/2.69%,P=0.006、0.024)。结论:中日两国神经症患者的疾病构成有所不同,可能与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有关。
2008年0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戴云飞;肖泽萍;
目的:采用人格障碍访谈问卷SCID-II(第2版)在我中心进行人格障碍的共病调查。方法:对125例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量表评定及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1)71例(56.8%)符合至少一种人格障碍的诊断,常见的为强迫型、回避型、抑郁型、偏执型,人均患有1.62种人格障碍;(2)人格障碍在焦虑障碍、心境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中的共病率在44%-56%之间,均以C组人格障碍最常见。结论:人格障碍的共病现象相当普遍,SCID-II(第2版)基本适用于中国人人格障碍的共病调查。
2008年01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26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李洁;苏敬华;郭扬波;赵振环;卢慧贤;郝元涛;冉茂盛;
目的:识别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自杀的潜在危险因素,为探讨如何进一步预防住院精神病人的自杀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精神病医院1956-2005年住院精神病人自杀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按同性别、同诊断、相同或相近年龄、住院进行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共有77例住院精神病人发生自杀,自杀发生率为133.1/10万(95%CI103.4-162.85/10万)。多数自杀者为精神分裂症病人(64例,占83.1%),多数自杀者采取自缢的方式(59例,占76.6%),多数病人的自杀行为发生在病房内(52例,占67.5%);自杀组的住院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2.13±1.89/1.23±0.75,P=0.001);自杀组本次住院前1月及住院期间的自杀未遂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0.39±0.85/0.09±0.39,0.59±1.52/0.00±0.00,P=0.017,0.003)。自杀组有罪恶观念、心境抑郁者多于对照组(18.8%/3.1%,28.1%/6.3%,P=0.006,0.004);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罪恶观念、心境抑郁、本次住院前1月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是其自杀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β=2.407、1.566、1.201、1.643)。结论:该院50年住院病人的自杀发生率与国外近似,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的危险因素是罪恶观念、心境抑郁、住院前1月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
2008年01期 8-1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任艳玲;董选;王苏弘;盛未;王劲波;刘冬柏;
目的:探讨哌甲酯对ADHD患儿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变化特征及其心理学意义。方法:记录28名ADHD患儿执行持续性操作测试的ERP和行为学结果,未服哌甲酯及服哌甲酯后2小时分别检测。根据行为学表现,将ADHD患儿分为哌甲酯治疗有效组和哌甲酯治疗无效组。对两组服哌甲酯前后的ERP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有效组服哌甲酯后2小时的行为学表现好转,NOGO-P3波幅显著增高(服药前后Fz导联分别为20.3±11.4μv,30.2±10.8μv,t=2.18,P=0.040);治疗无效组服哌甲酯后2小时的行为学无明显变化,NOGO-P3波幅无明显变化(服药前后Fz导联分别为23.5±12.0μv,25.9±14.0μv,P=0.600);两组服哌甲酯前后NOGO-N2波幅均无明显变化(P>0.05)。未服哌甲酯时,有效组与无效组的行为学及ERP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哌甲酯治疗有效组服药后NOGO-P3波幅显著增高,患儿反应抑制能力改善;哌甲酯治疗无效组服药后NOGO-P3波幅无明显变化,不能改善患儿的反应抑制能力。
2008年01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江琴普;栗克清;崔利军;崔泽;李建峰;孙秀丽;高良会;韩彦超;刘永桥;严保平;杨老虎;张扬;吕华;2008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 ]
- 王晓平;赵永波;孙伯民;王乔树;
目的:研究非痴呆的帕金森(PD)病人多种学习记忆任务的损害程度。方法:采用程序性学习测试软件(SRTT)、外显记忆项目(采用韦氏记忆量表)和内隐记忆项目(采用程氏编制的多维记忆量表中的自由组词和残图命名)对16例Hoehn-Yahr分级I~Ⅱ级的PD患者施测,其中程序性学习测试设置了正常对照组。结果:未发现PD组患者韦氏记忆量表记忆商(97.1±10.6)较常模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内隐记忆项目(自由组词测试11.2±4.8,残图命名9.5±2.9)亦无统计意义的改变;正常组SRTT反应时随着学习节数增加明显缩短(F=2.54,P=0.008),错误率从第2节起显著下降,第2节任务操作错误率低于第1节((3.2±0.9)%to(6.8±2.7)%,t=-2.08,P=0.045),PD组第1节任务操作错误率高于第3节((4.7±2.0)%to(3.7±1.8)%,t=-2.15,P=0.038),但起自第3节,反应时改变无统计学意义。总的操作错误率PD组高于正常组((5.0±2.2)%/(4.4±1.30),(t=1.61,P=0.10)。结论:程序性学习任务SRTT测试发现PD患者有选择性损害,而其他记忆项目如韦氏记忆量表、自由组词和残图命名评分则无异常。提示所测试的学习记忆有分离现象。
2008年01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赵松林;聂秀红;张威;魏兵;任魁;冀瑞俊;
目的: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tients with 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认知功能,明确其认知功能的变化及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稳定期COPD患者37例进行血气参数及肺功能测定,选择同期北京市城区健康居民40例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采用扩充痴呆量表(Expansive Scale of Dementia,ESD)进行认知功能评价。根据动脉血氧分压值(PaO2)及FEV1占预测值百分比将患者分组。结果:COPD组ESD总分及学习、记忆、计算、结构等四项分测验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平均分相差16分,208.1±17.6/224.3±10.6,t=5.19,P<0.001,四项分测验均值相差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O2<60mmHgCOPD组ESD总分及学习、记忆力和计算力等三项分测验评分明显低于PaO2≥60mmHgCOPD组(总平均分相差12分,199.4±12.1/211.8±18.4,t=2.05,P=0.048,其他分测验也相差2-5分,其中学习项相差最多22.9±6.8/18.0±2.3,t=2.35,P=0.025)。FEV1占预测值百分比<50%COPD组与FEV1占预测值百分比≥50%COPD组ESD总分分别为205.7±18.1及211.5±16.7,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PaO2及受教育程度与影响COPD患者ESD评分,两者的标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425和0.245(均P<0.01)。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ESD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主要表现在学习、记忆、计算、结构等方面。ESD评分主要影响因素为受教育程度及PaO。
2008年01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 ] - 茅清;苏小茵;高玲玲;刘悦新;钟春玲;
目的:研究初产妇配偶的压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措施提高初产妇配偶的心身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领悟压力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30对初产妇及其配偶施测,并对配偶压力影响因素进行多重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初产妇及其配偶的压力得分分别为16.8±4.3、16.9±3.7,其压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0,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计划怀孕、公婆对婴儿性别期望、产妇与公婆关系等8项对初产妇配偶压力具有影响(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得分、公婆对婴儿性别期望、产后保健知识有无来源于书籍或媒介等3项是影响初产妇配偶压力的最主要因素(β=-0.68、-0.15、-0.13)。结论:初产妇及其配偶的压力均处于中等水平,影响初产妇配偶压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因素是社会支持、公婆对婴儿性别期望、产后保健知识。
2008年01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5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 ] - 玄吉龙;金花;韩春姬;
目的:了解社区朝汉族更年期居民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按整群抽样法对延吉市北山街道8个居委会更年期居民1262人进行调查。其中,朝鲜族639人,汉族623人。结果: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评分≥20分有127人(10.12%),其中朝鲜族69人(54.3%)、汉族58人(45.7%);朝鲜族男性(42人,占12.5%)多于女性(27人,占8.9%)(χ2=18.24,P<0.01)。焦虑自评量表总标准分≥50分者有391人(32.24%),其中朝鲜族(240人,61.4%)多于汉族(151人,占38.6%)(χ2=14.03,P<0.001)。结论:抑郁和焦虑症状朝鲜族更年期居民比汉族多,应加强这类人群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2008年01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0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李献云;费立鹏;
目的:对自杀未遂者及其亲友开展深入访谈以了解他们对自杀未遂行为的看法,提高自杀预防健康教育项目的效果。方法:针对自杀原因及经过等对4所市县级综合医院诊治的318例自杀未遂者及其陪诊的知情亲友进行独立的深入访谈,然后采用以下两种指标对深入访谈资料进行量化分析:(1)比例法,即计算访谈中发现的7类原因在两种独立访谈中的出现率(出现率之和>100%);(2)权重法,即先将各类原因在每个访谈案例自杀未遂行为发生中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排序,然后用特定的公式计算出各自的权重分,最后得出各类因素在两种独立访谈中的权重分均值(各类因素的权重分之和=100)。结果:深入访谈分析结果显示多数自杀未遂行为属于剧烈人际矛盾后诱发的冲动行为,农药等自杀工具的方便易得为其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独立分析自杀未遂者本人与亲友访谈,用比例法和权重法计算出的7类原因的出现率和相对重要性分别如下:人际关系问题(比例法84.2%比82.4%,权重法57.8比60.4)、心理问题(30.9%比26.7%,15.5比14.2)、经济问题(14.8%比12.4%,5.1比5.1)、躯体问题(9.4%比9.1%,3.0比2.9)、自杀未遂者的其他问题(25.2%比20.2%,11.0比9.6)、他人的问题(21.8%比19.9%,7.3比7.2)和原因不明(0.3%比0.9%,0.0比0.0)等7类。结论:将深入访谈这一定性资料中获得的信息进行量化分析是可行的。自杀未遂者及其亲友对自杀未遂不同原因的相对重要性的看法非常一致。他们对心理问题的相对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提高公众对心理卫生的认识水平,转变其态度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因心理问题寻求专业帮助,以及扩展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是非常必要的。
2008年01期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542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2 ] - 吴亚平;彭林;速存梅;白双勇;龙雁;2008年01期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葛缨;曹成刚;2008年01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697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 ]
- 胡连新;吴建玲;冯俭;侯永梅;
目的:研究人本取向心理治疗对戒毒劳动教养人员劳动教养期间人格偏离矫治的效果。方法:通过人本取向的集体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治疗、谈心聚会对实验组40例被试进行干预,以同期的40名戒毒劳动教养人员作对照,评估干预前后两组被试的16项人格(16PF)结果。结果:经过2年的干预,实验组的稳定性、怀疑性、心理健康因素得分高于对照组(15.9±2.9/14.0±3.5、10.7±2.8/9.6±2.4、22.9±3.3/20.0±3.3,P=0.009、0.049、0.000);而幻想性、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性得分低于对照组(11.3±2.8/13.5±3.4、9.0±3.7/11.6±4.4、11.6±3.4/14.0±3.0、5.2±1.3/6.0±1.2,P=0.003、0.004、0.002、0.013)。结论:采用人本取向心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矫治戒毒劳动教养人员的人格偏离。
2008年01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6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胡姝婧;江光荣;朱旭;
目的:检验江光荣(2005)提出的心理咨询会谈深度的三维模型,考察对会谈深度采用整体评估法和切割评估法所得结果的差异。方法:对28个样本会谈的情感、个人化和此时此刻三个维度分别进行整体评分,考察三维度的评分与咨询师和当事人对会谈深度评价的关系,并与切割评估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对三维度的评分存在中度相关(r情感=0.56,P=0.002;r个人化=0.64,P=0.000;r此时此刻=0.63,P=0.000)。两种方法所得到的三个维度与当事人深度评价的关系不尽相同,切割评估法在三维度与当事人的深度评价间没有相关性,而整体评估法在排除了指导性较强的6个会谈后,在情感和此时此刻维度与当事人的深度评价间相关(r情感.深度评价=0.45,P=0.035;r此时此刻.深度评价=0.58,P=0.005),且此时此刻维度对深度评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深度评价=2.419+0.487×此时此刻,R2=0.501)。结论:两种评分方法既存在一致性,也有差异;会谈深度的三维模型存在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还需要更多同类研究的探讨。
2008年01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57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叶映华;2008年01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78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 ]
- 高隽;钱铭怡;蔡文虹;邓晶;
目的:考察我国当前心理咨询或治疗师与来访者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职业伦理上的态度和意识,以帮助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职业伦理困境,并为制定我国在该领域的职业伦理规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编心理咨询与治疗职业伦理意识和态度问卷对48名专业人员(咨询师/治疗师)和48名来访者进行调查,比较两组人群在职业伦理意识和态度上的差异,以及一些重要人口学变量的可能影响。结果:两组人群在自编问卷的12个条目评判上有显著差异,其中涉及咨询关系原则4条(如47.9%的来访者认为专业人员可以和来访者发展私人关系,专业人员持同样看法的为4.2%,P<0.01);保密性原则1条;职业责任原则2条;评估、测量和解释原则2条;督导、培训和教学原则2条,另有一条为询问被调查者是否听闻过有违伦理的行为,发现来访者知晓的违反伦理行为(35.4%)显著少于专业人员(97.9%)(P<0.001);专业人员群体在17个条目上评判一致,仅在涉及咨询关系原则的1条目有争议,即48.3%的专业人员认为在来访者和咨询师价值观冲突时应转介来访者,51.7%的专业人员认为不应转介;来访者群体则在11个条目上评判一致,有4个争议条目,其中涉及咨询关系原则的条目3条(即在咨询师可否和来访者发生私人关系,咨询可否给来访者带来伤害,咨询师可否接受来访者的礼物问题上持肯定或否定意见的来访者都在40%以上);职业责任原则的条目1条,即56.3%的来访者认为咨询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病人,46.7%的来访者则持反对意见。结论:专业人员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伦理意识和较为一致的伦理态度,而来访者的伦理态度更不一致,两组人群在保密原则和咨询关系方面的态度差异尤其明显。
2008年01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71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 ] - 张秀阁;杨丽;臧丽荣;王锃;2008年01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965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