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卞捷;谷灵犀;康佩佩;王延祜;
目的:探究山东省职业群体中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及相关因素。方法: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各市18岁以上在职人员172 396例,填写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生活方式等内容的人口学调查问卷,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职业倦怠量表(MBI-GS)评估焦虑和职业倦怠情况。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山东省职业群体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7.0%(25 991/152 759),女性(OR=1.17),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OR=1.58),离婚(OR=1.24),既往有饮酒习惯(OR=1.23),有吸烟习惯(OR=1.20),躯体健康状况差(OR=24.85),有职业倦怠情绪(OR=5.48)等均为职工产生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山东省职业群体中焦虑症状检出率比较高,与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吸烟、饮酒情况、躯体健康状况及有职业倦怠情绪相关。
2025年11期 v.39 949-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一飞;吴一波;孙昕霙;
目的:探讨我国无固定职业人员抑郁症状现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结构在全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120个城市中进行配额抽样,共抽取11 031例居民,纳入本论文的无固定职业人员为1 829人。采用新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家庭健康量表简版、健康素养量表简表和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分别对受访者的自我效能、家庭健康、健康素养和抑郁症状进行评估。结果:无固定职业人员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1.0%。男性(OR=1.30)是无固定职业人员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年龄46~55岁(OR=0.39)、受教育程度为初中(OR=0.46)和良好的家庭健康(OR=0.90)是保护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家庭健康得分与抑郁得分负向关联(β=-0.13,P<0.001),与健康素养得分(β=0.10,P<0.001)和自我效能得分(β=0.66,P<0.001)正向关联。自我效能得分与抑郁得分负向关联(β=-0.11,P<0.001)。结论:无固定职业人员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男性、年轻、高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健康差是无固定职业人员检出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良好的健康素养和自我效能是保护因素。
2025年11期 v.39 95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进;刘佳佳;廖学敏;周瑾;江怀;何丹;齐建林;
目的:探索部署于高原地区空军军人失眠的发生率并阐明其危险因素。方法:招募部署于青藏高原地区空军军人718名,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估睡眠质量,并通过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其社会人口学、职业及心理学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探索失眠的危险因素,缺失值以多重插补法进行填补。结果:该人群平均睡眠时间为(6.9±1.2) h,平均PSQI得分为(5.9±4.1),53.8%受试者存在临床意义失眠。回归分析显示失眠危险因素包括年龄≥35岁(aOR=4.07,95%CI=1.11~17.76)、应激事件(aOR=3.27,95%CI=2.00~5.49)、错误的睡眠观念和态度(aOR=2.59,95%CI=1.75~3.85)和咖啡因产品使用(aOR=1.69,95%CI=1.17~2.43);西藏本土民族(aOR=0.44,95%CI=0.20~0.91)、较高的感知社会支持水平(aOR=0.96,95%CI=0.96~0.99)和积极应对方式(aOR=0.96,95%CI=0.93~0.99)降低失眠风险。结论:部署于高原地区空军军人睡眠时间较为充足,但存在睡眠质量问题。年龄、部署期间经历过应激事件、错误的睡眠观念和态度及使用咖啡因产品是该人群失眠的危险因素,而西藏本土民族、高水平感知社会支持及积极应对方式是其保护因素。
2025年11期 v.39 962-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浩宇;王丹;杨宸;
目的:编制电信网络诈骗受骗易感性量表(OFSS)并检验其效度和信度。方法:通过访谈(n=14)、专家评定(n=6)探索电信网络诈骗受骗易感性的构念,并结合国内外已有量表编制初始量表,招募805名成人对初始量表进行条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招募491名成人对正式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校标关联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选取其中233名成年人间隔4个月重测。采用被骗易感性问卷(VFQ)和易被说服程度量表(StP-Ⅱ)作为校标工具。结果:OFSS共25个条目,包含金钱动机、启发式加工、财务风险偏好、反诈知识、易受影响5个因子,可解释总变异的51.94%,因子负荷为0.52~0.80;5因子结构的拟合指数良好(χ~2/df=2.39,CFI=0.86,TLI=0.84,CFI=0.86,RMSEA=0.05);OFSS总分与VFQ、StP-Ⅱ得分均呈正相关(r=0.51、0.47,均P<0.001)。OFSS总量表及5个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在0.64~0.80之间,重测信度(ICC)在0.53~0.78之间。结论:本研究编制的电信网络诈骗受骗易感性量表基本符合测量学标准,可用于电信网络诈骗心理的测量。
2025年11期 v.39 981-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5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雨桐;郑思文;王雪丽;岳鑫;
目的:考察亚临床抑郁大学生言语情绪信息的注意加工过程的特点。方法:在某高校招募大学生50人(亚临床抑郁组24人,对照组26人),考察亚临床抑郁大学生对言语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实验1);另招募大学生48人(亚临床抑郁组20人,对照组28人),考察亚临床抑郁大学生对言语情绪信息的注意脱离(实验2)。实验1中两组被试自由观看词汇,记录情绪词的眼动注视数据;实验2中要求两组被试观看情绪词-中性词词对,记录被试从情绪词眼跳注视中性词的时间(注意脱离潜伏期)。结果:实验1结果显示,亚临床抑郁组对消极词的总注视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实验2结果显示,亚临床抑郁组对消极词的注意脱离潜伏期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临床抑郁大学生对负性言语信息存在注意偏向,且表现出注意脱离困难。
2025年11期 v.39 98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彩妮;吕卓然;彭君媛;蒙倩;范熙;
目的:考察不同拖延倾向大学生在跨期决策中的信息加工模式。方法:选取高拖延大学生[非理性拖延量表(IPS)总分>27分]和低拖延大学生(IPS总分≤27分)各29名,采用2(被试类型:高拖延、低拖延)×2(延迟金额:100元、1 000元)×5(延迟时间:10 d、30 d、90 d、180 d、360 d)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结合眼动技术考察拖延大学生在跨期决策中的延迟折扣率、佩恩指数、选项注视时间比、维度注视时间比。结果:延迟折扣率存在被试类型、延迟金额、延迟时间的主效应(F=6.62、25.38、121.31,均P<0.05),高拖延组的延迟折扣率大于低拖延组,延迟金额为1 000元的延迟折扣率大于延迟金额为100元,延迟时间为10 d的延迟折扣率最高。高拖延组的选项注视时间比高于低拖延组(P<0.01),且存在被试类型与延迟金额以及被试类型与延迟时间的交互效应(F=5.67、2.52,均P<0.05)。延迟金额为1 000元的维度注视时间比低于延迟金额为100元(P<0.01)。结论:高拖延大学生在跨期决策中表现出更高的延迟折扣率和更强的即时选项注视偏好,但高、低拖延者在信息加工策略上无差异,均优先关注金额维度。
2025年11期 v.39 994-10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小绿;包香莲;张进清;欧阳明昆;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与焦虑、抑郁的动态交互关系。方法:选取广西某综合性大学的4 148名在校大学生,采用网络欺负量表(C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间隔18个月的2次(T1和T2)纵向调查。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S得分与SAS得分和SDS得分的同时性相关(r=0.11~0.17,均P<0.001)和继时性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0.06~0.44,均P<0.001);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性别和年龄后,T1 CS得分与T2 SAS得分、T2 SDS得分均正关联(β=0.13、0.14,均P<0.001),T1 SAS得分、T1 SDS得分均与T2 CS得分正关联(β=0.07、0.05,均P<0.001)。结论: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与焦虑、抑郁存在动态交互影响的关系。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会导致焦虑和抑郁,同时焦虑和抑郁也会增加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风险。
2025年11期 v.39 1001-10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8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赫英娟;刘雨洁;董凯;苏俊鹏;张海龙;苗淼;
目的:考察医学生共情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利他行为在其中的作用。方法:招募581名医学生,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ABQ-CS)和四维存在意义量表(QEMS)进行测量,采用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结果:IRI-C得分与ABQ-CS、QEMS得分均呈正关联(r=0.45、0.21,均P<0.001);ABQ-CS得分与QEMS得分正关联(r=0.46,P<0.001)。利他行为在共情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20,95%CI=0.15~0.26。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医学生的利他行为、共情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潜在联系,提示可以通过对共情和利他行为进行干预来提高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2025年11期 v.39 1007-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4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