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信息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征订启事

    <正>《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定价每期20元,全年12期共240元。订阅方式订阅方式:(1)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316。(2)编辑部邮购:单册20元(另收EMS邮费10元,一次购买2册及以上免收邮费)。本刊是我国心理卫生领域国家一级学术期刊,作者和读者主要为在心理卫生相关领域从事临床、科研、教育培训的专业人员,涵盖精神病学、心身医学、行为医学、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与咨询等分支学科。

    2025年11期 v.39 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心身医学

  • 抑郁症和焦虑症与癌症因果关系的双向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张玉良;张明;杨龙;刘子荣;冯睿;李春强;崔子林;

    目的:从基因层面探讨抑郁症(MDD)、焦虑症(AD)与多种高发癌症的因果关系。方法:利用双向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MR),基于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汇总统计数据,以逆方差加权(IVW)法作为主要分析方法。采用MR-Egger回归的截距项和MR-PRESSO法进行多效性检验。结果:IVW法结果表明,MDD与乳腺癌[OR (95%CI):1.11 (1.01~1.22),P<0.05]、AD与肺癌[OR (95%CI):1.30 (1.02~1.65),P<0.05]、结肠癌与MDD[OR (95%CI):1.05 (1.00~1.11),P<0.05]之间存在潜在因果关系。多效性检验结果表示,MR-Egger回归的截距项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R-PRESSO法仅在MDD与乳腺癌中检测到离群值,校正后MDD与乳腺癌的关联依旧存在[OR (95%CI):1.10(1.03~1.17),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抑郁症可能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焦虑症可能是肺癌的危险因素,结肠癌可能是抑郁症的危险因素,且均排除了存在反向因果关系的可能。

    2025年11期 v.39 929-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下载次数:4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晚期消化系统癌症病人家庭照顾者的预期性悲伤及相关因素

    侯富文;马燕;李洋洋;胡重蝶;康丹丹;赵媛媛;

    目的:调查中晚期消化系统癌症病人家庭照顾者预期性悲伤水平并探索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某医院消化内科病房的中晚期消化系统癌症病人家庭照顾者283例,采用预期性悲伤量表(AG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MULS-FM)进行调查。结果:家庭照顾者AGS总分为[91.00(80.00,98.00)]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照顾者的AGS总分与PSSS总分(β=-0.21)、积极应对得分(β=-0.43)、受教育程度(β=-4.99)、年龄(β=-4.23)负关联;与MULS-FM总分(β=0.24)正关联。结论:中晚期消化系统癌症患者家庭照顾者的预期性悲伤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其预期性悲伤与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疾病不确定感、受教育程度与年龄相关。

    2025年11期 v.39 937-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认知评价及益处发现在慢性心衰患者疾病进展恐惧与生活质量间的作用

    汤云瑶;张小红;杨清艳;章新琼;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患者的认知评价、益处发现在疾病进展恐惧与生活质量关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某两所三甲医院的362名慢性心衰患者,采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健康相关认知评价量表(CAHS)、益处发现量表(BFS)、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问卷(MLHFQ)进行调查。结果:MLHFQ总分与FoP-Q-SF、CAHS得分均呈正相关(r=0.57、0.44,均P<0.01),与BFS得分呈负相关(r=-0.47,P<0.01)。认知评价和益处发现在疾病进展恐惧与生活质量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总间接效应占比27.43%。结论:慢性心衰患者的心理适应遵循“恐惧→消极认知→意义缺失”的负性链式通径,而认知重构与益处发现的协同干预可阻断这一进程。

    2025年11期 v.39 94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精神病学

  • 山东省职业群体焦虑症状检出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卞捷;谷灵犀;康佩佩;王延祜;

    目的:探究山东省职业群体中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及相关因素。方法: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各市18岁以上在职人员172 396例,填写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生活方式等内容的人口学调查问卷,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职业倦怠量表(MBI-GS)评估焦虑和职业倦怠情况。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山东省职业群体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7.0%(25 991/152 759),女性(OR=1.17),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OR=1.58),离婚(OR=1.24),既往有饮酒习惯(OR=1.23),有吸烟习惯(OR=1.20),躯体健康状况差(OR=24.85),有职业倦怠情绪(OR=5.48)等均为职工产生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山东省职业群体中焦虑症状检出率比较高,与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吸烟、饮酒情况、躯体健康状况及有职业倦怠情绪相关。

    2025年11期 v.39 949-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无固定职业人员的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

    张一飞;吴一波;孙昕霙;

    目的:探讨我国无固定职业人员抑郁症状现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结构在全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120个城市中进行配额抽样,共抽取11 031例居民,纳入本论文的无固定职业人员为1 829人。采用新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家庭健康量表简版、健康素养量表简表和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分别对受访者的自我效能、家庭健康、健康素养和抑郁症状进行评估。结果:无固定职业人员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1.0%。男性(OR=1.30)是无固定职业人员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年龄46~55岁(OR=0.39)、受教育程度为初中(OR=0.46)和良好的家庭健康(OR=0.90)是保护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家庭健康得分与抑郁得分负向关联(β=-0.13,P<0.001),与健康素养得分(β=0.10,P<0.001)和自我效能得分(β=0.66,P<0.001)正向关联。自我效能得分与抑郁得分负向关联(β=-0.11,P<0.001)。结论:无固定职业人员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男性、年轻、高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健康差是无固定职业人员检出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良好的健康素养和自我效能是保护因素。

    2025年11期 v.39 95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原空军军人失眠率及危险因素

    王进;刘佳佳;廖学敏;周瑾;江怀;何丹;齐建林;

    目的:探索部署于高原地区空军军人失眠的发生率并阐明其危险因素。方法:招募部署于青藏高原地区空军军人718名,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估睡眠质量,并通过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其社会人口学、职业及心理学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探索失眠的危险因素,缺失值以多重插补法进行填补。结果:该人群平均睡眠时间为(6.9±1.2) h,平均PSQI得分为(5.9±4.1),53.8%受试者存在临床意义失眠。回归分析显示失眠危险因素包括年龄≥35岁(aOR=4.07,95%CI=1.11~17.76)、应激事件(aOR=3.27,95%CI=2.00~5.49)、错误的睡眠观念和态度(aOR=2.59,95%CI=1.75~3.85)和咖啡因产品使用(aOR=1.69,95%CI=1.17~2.43);西藏本土民族(aOR=0.44,95%CI=0.20~0.91)、较高的感知社会支持水平(aOR=0.96,95%CI=0.96~0.99)和积极应对方式(aOR=0.96,95%CI=0.93~0.99)降低失眠风险。结论:部署于高原地区空军军人睡眠时间较为充足,但存在睡眠质量问题。年龄、部署期间经历过应激事件、错误的睡眠观念和态度及使用咖啡因产品是该人群失眠的危险因素,而西藏本土民族、高水平感知社会支持及积极应对方式是其保护因素。

    2025年11期 v.39 962-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对情绪人像的注视特征

    贺嘉贝;邱美慧;夏卫萍;陆璐;巫静怡;曹璇;张劲松;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对情绪人像的注视特征,揭示ADHD儿童情绪认知的独特模式。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纳入81例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和57例正常对照(NC)儿童。刺激材料选自中国儿童情绪图片库的情绪图片,通过Tobii Pro X3-120眼动追踪仪,在自由浏览范式下记录注视点数(FC)和注视时长百分比(FDP)。采用混合效应方差分析,探究组别、注视区域(眼睛、嘴部)及情绪属性对注视特征的影响,控制性别和年龄因素。结果:ADHD儿童的FC、FDP低于NC儿童,尤其是在非负性情绪图片的眼睛区域(P<0.05)。在注视负性情绪(悲伤与愤怒)图片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NC组儿童对情绪人像注视行为表现出明显情绪偏向效应(P<0.05),ADHD组仅在非负性情绪图片间存在微弱差异(校正后P<0.05),整体情绪注意偏向效应较弱。结论:ADHD儿童在情绪表情加工中的眼动特征主要表现为对非负性情绪的关注不足及情绪注意偏向效应较弱。

    2025年11期 v.39 970-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少年应对方式与负性生活事件、人生意义感及心理弹性的关系

    陈桂芳;戴振威;高菲菲;韩雪;刘佳丽;王智;陈华敏;陈冬雪;

    目的:调查青少年应对方式、负性生活事件、人生意义、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3~17岁青少年1 434例开展问卷调查。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人生意义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分别考察青少年个体应对方式、个体受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程度、个体的人生意义体验和追求以及个体应对和适应逆境的能力及积极心理品质。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应对方式、负性生活事件、人生意义、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面对负性事件偏向于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青少年723例(50.4%)。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与年级为高中(OR=0.62,P<0.05)、负性生活事件得分(OR=0.97,P<0.001)负向关联;与人生意义得分(OR=1.04,P<0.001)、心理弹性得分(OR=1.04,P<0.001)正向关联。结论:青少年积极应对方式与负性生活事件负相关,与人生意义、心理弹性正相关。

    2025年11期 v.39 976-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1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心理卫生评估

  • 电信网络诈骗受骗易感性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评价

    王浩宇;王丹;杨宸;

    目的:编制电信网络诈骗受骗易感性量表(OFSS)并检验其效度和信度。方法:通过访谈(n=14)、专家评定(n=6)探索电信网络诈骗受骗易感性的构念,并结合国内外已有量表编制初始量表,招募805名成人对初始量表进行条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招募491名成人对正式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校标关联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选取其中233名成年人间隔4个月重测。采用被骗易感性问卷(VFQ)和易被说服程度量表(StP-Ⅱ)作为校标工具。结果:OFSS共25个条目,包含金钱动机、启发式加工、财务风险偏好、反诈知识、易受影响5个因子,可解释总变异的51.94%,因子负荷为0.52~0.80;5因子结构的拟合指数良好(χ~2/df=2.39,CFI=0.86,TLI=0.84,CFI=0.86,RMSEA=0.05);OFSS总分与VFQ、StP-Ⅱ得分均呈正相关(r=0.51、0.47,均P<0.001)。OFSS总量表及5个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在0.64~0.80之间,重测信度(ICC)在0.53~0.78之间。结论:本研究编制的电信网络诈骗受骗易感性量表基本符合测量学标准,可用于电信网络诈骗心理的测量。

    2025年11期 v.39 981-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5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亚临床抑郁大学生言语情绪信息的注意加工特点

    李雨桐;郑思文;王雪丽;岳鑫;

    目的:考察亚临床抑郁大学生言语情绪信息的注意加工过程的特点。方法:在某高校招募大学生50人(亚临床抑郁组24人,对照组26人),考察亚临床抑郁大学生对言语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实验1);另招募大学生48人(亚临床抑郁组20人,对照组28人),考察亚临床抑郁大学生对言语情绪信息的注意脱离(实验2)。实验1中两组被试自由观看词汇,记录情绪词的眼动注视数据;实验2中要求两组被试观看情绪词-中性词词对,记录被试从情绪词眼跳注视中性词的时间(注意脱离潜伏期)。结果:实验1结果显示,亚临床抑郁组对消极词的总注视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实验2结果显示,亚临床抑郁组对消极词的注意脱离潜伏期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临床抑郁大学生对负性言语信息存在注意偏向,且表现出注意脱离困难。

    2025年11期 v.39 98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拖延倾向大学生跨期决策的信息加工特征

    彭彩妮;吕卓然;彭君媛;蒙倩;范熙;

    目的:考察不同拖延倾向大学生在跨期决策中的信息加工模式。方法:选取高拖延大学生[非理性拖延量表(IPS)总分>27分]和低拖延大学生(IPS总分≤27分)各29名,采用2(被试类型:高拖延、低拖延)×2(延迟金额:100元、1 000元)×5(延迟时间:10 d、30 d、90 d、180 d、360 d)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结合眼动技术考察拖延大学生在跨期决策中的延迟折扣率、佩恩指数、选项注视时间比、维度注视时间比。结果:延迟折扣率存在被试类型、延迟金额、延迟时间的主效应(F=6.62、25.38、121.31,均P<0.05),高拖延组的延迟折扣率大于低拖延组,延迟金额为1 000元的延迟折扣率大于延迟金额为100元,延迟时间为10 d的延迟折扣率最高。高拖延组的选项注视时间比高于低拖延组(P<0.01),且存在被试类型与延迟金额以及被试类型与延迟时间的交互效应(F=5.67、2.52,均P<0.05)。延迟金额为1 000元的维度注视时间比低于延迟金额为100元(P<0.01)。结论:高拖延大学生在跨期决策中表现出更高的延迟折扣率和更强的即时选项注视偏好,但高、低拖延者在信息加工策略上无差异,均优先关注金额维度。

    2025年11期 v.39 994-10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与焦虑和抑郁关系的交叉滞后分析

    刘小绿;包香莲;张进清;欧阳明昆;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与焦虑、抑郁的动态交互关系。方法:选取广西某综合性大学的4 148名在校大学生,采用网络欺负量表(C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间隔18个月的2次(T1和T2)纵向调查。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S得分与SAS得分和SDS得分的同时性相关(r=0.11~0.17,均P<0.001)和继时性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0.06~0.44,均P<0.001);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性别和年龄后,T1 CS得分与T2 SAS得分、T2 SDS得分均正关联(β=0.13、0.14,均P<0.001),T1 SAS得分、T1 SDS得分均与T2 CS得分正关联(β=0.07、0.05,均P<0.001)。结论: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与焦虑、抑郁存在动态交互影响的关系。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会导致焦虑和抑郁,同时焦虑和抑郁也会增加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风险。

    2025年11期 v.39 1001-10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8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医学生共情与生命意义感及利他行为的关系

    赫英娟;刘雨洁;董凯;苏俊鹏;张海龙;苗淼;

    目的:考察医学生共情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利他行为在其中的作用。方法:招募581名医学生,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ABQ-CS)和四维存在意义量表(QEMS)进行测量,采用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结果:IRI-C得分与ABQ-CS、QEMS得分均呈正关联(r=0.45、0.21,均P<0.001);ABQ-CS得分与QEMS得分正关联(r=0.46,P<0.001)。利他行为在共情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20,95%CI=0.15~0.26。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医学生的利他行为、共情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潜在联系,提示可以通过对共情和利他行为进行干预来提高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2025年11期 v.39 1007-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4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