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精神病学

  • 脑功能连接特征判别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探索

    孙悦;钟苑心;杨莉;曹庆久;杨智;

    目的:基于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特征建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智能诊断模型。方法:收集符合DSM-IV标准的60例8~16岁的ADHD患者和92例正常对照的静息态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数据,比较两组脑区间的功能连接,运用机器学习,探讨与机器学习理论的双重信息特征筛选方法得到的30个最优特征集合对ADHD诊断的预测性能。结果:ADHD在默认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之间功能连接增强,默认网络内部,以及默认网络和小脑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减弱。ADHD距离较远脑区间功能连接减弱,而距离较近的脑区间功能增强。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可达80.3%和90.0%。结论:结合新的机器学习模型,运用ADHD脑功能连接特征的诊断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准确率。

    2020年02期 v.34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下载次数:53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 ]
  • 抑郁症患者的血清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系统水平

    廖继武;王丝丝;杨海华;温金峰;马萍;李從睿;黄俏庭;潘集阳;

    目的:测量抑郁症发作期与缓解期血清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系统水平,探讨这些递质在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抑郁症发作期患者47例,缓解期患者34例及31例正常对照,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抑郁、焦虑症状,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被试血清Glu、 GABA、谷胺酰胺(Gln)及谷氨酸脱羧酶(GAD)水平。结果:与缓解期组及对照组相比,抑郁症发作期组血清Glu水平[(35.3±6.1)mg/L、(28.0±5.4)mg/L vs.(28.7±5.7)mg/L,P<0.001]及Glu/GABA[(6.3±1.3)、(5.2±1.8)vs.(5.1±1.3),P<0.05]较高,而血清GABA[(5.1±0.7)μmol/L,(5.9±0.9)μmol/L, vs.(5.8±1.2)μmol/L,P<0.01]、GAD[(29.7±6.0)U/L,(36.4±5.3)U/L vs.(35.8±7.2)U/L,P<0.001]降低,但缓解期组与对照组间各物质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期组血清GABA水平与HAMA总分(r=-0.34,P<0.05)、HAMD总分(r=-0.46,P<0.01)及抑郁核心症状分(r=-0.32,P<0.05)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提示Glu能和GABA能神经元功能异常可能是抑郁症病理机制之一。

    2020年02期 v.34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261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2 ]

社区精神卫生

  • 上海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非自愿随访管理现状

    刘勇;张伟波;蔡军;谢斌;

    目的:分析上海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非自愿随访管理现状,为相关部门制定精神卫生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数据来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17年11月14日全部在管的非自愿随访患者(n=582),对非自愿随访患者的病种、未治期、病程情况采用构成比进行描述;对登记时间满1年的在册患者(n=397)的管理现状,包括规范管理率和规律服药率情况采用频数和率进行描述。结果:非自愿随访患者中,青年男性(<=40岁)、受教育程度低、离婚、居住地管理、起病急、贫困患者更易被实施社区非自愿随访;病种以精神分裂症比例最高(69.24%,403/582),未治期大于2年以上患者占比较高(40.38%,235/582),病程大于10年患者比例最高(62.89%,366/582);非自愿随访患者具有高规范管理率(98.99%,393/397)和规律服药率(84.63%,336/397)。结论:社区非自愿随访制度能够有效的对非自愿患者进行规范管理,并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及时监测,这提示非自愿随访制度可进一步推进。

    2020年02期 v.34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56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会议及消息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精神病学和心理卫生科研论文的写作(第12期)招生通知

    <正>《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拟定2020年6月12日-14日、2020年10月23日-25日分别在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市举办第12期"精神病学和心理卫生科研论文的写作"培训班。我刊从2009年起每年成功举办1次培训班,培训目标是帮助心理卫生相关专业的医、教、研工作者提高科研设计和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在课程设置上将延续2009-2019年培训班的内容,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由我刊主编、副主编及责任编辑讲授心理卫生领域科研中涉及的学术道德原则、论文的著作权归属、临床科研基本概念、论文的结构及写作要求、文献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相关知识等,实

    2020年02期 v.34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心身医学

  • 寻求并接受代谢手术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

    吕蒙蒙;马西文;贺荟茜;胡扬喜;高磊;刘栋;

    目的:了解寻求并接受代谢手术患者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内在化歧视、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选取到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胃肠疝外科寻求并接受代谢手术治疗的患者107例。采用Kessler10量表(K10)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内在化歧视量表(WBI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患者的肥胖病耻感、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水平。结果:患者的K10得分为(20.5±6.4)分,K10得分≥22分的患者占34.6%;女性患者的K10、WBIS得分均高于男性患者(均P<0.05)。回归分析表明,WBIS得分及MCMQ面对应对、屈服应对得分均与K10得分正向关联(β=0.20~0.48,均P<0.05),SSRS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与K10得分负向关联(β=-0.44,P<0.05)。结论:寻求并接受代谢手术患者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一般,部分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心理健康状况与内在化歧视、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相关。

    2020年02期 v.34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46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 ]

老年心理卫生

  • 老年人快速认知筛查量表筛查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的试测

    吴越;蒋衍;汤莉;顾君;刘晓伟;程灶火;

    目的:考查老年人快速认知筛查量表(QCSS-E)筛查社区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及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的性能。方法:在社区募集≥55岁老年人1298人,参照Peterson MCI诊断标准和DSM-5神经认知障碍AD诊断标准为金标准,将其分为正常对照(NC)组(n=629)、MCI组(n=573)及轻中度AD组(n=96)。计算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筛查MCI和轻中度AD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ROC曲线分析检验量表总分的区分度。结果:量表总分筛查MCI的阳性预测值为67.6%,阴性预测值为83.9%;筛查轻中度AD的阳性预测值为64.2%,阴性预测值为96.9%。ROC曲线分析发现QCSS-E总分筛查正常与MCI、正常与轻中度AD、MCI与轻中度AD的AUC分别为83.5%、98.0%及85.6%。结论:QCSS-E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早期AD筛查中性能良好。

    2020年02期 v.34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03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 ]

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

  • 孤儿自杀自残行为与暴力遭遇、心理韧性的关系

    凌子;谭千保;邹雨点;郭小琴;仇召武;刘衔华;

    目的:探讨孤儿自杀自残行为与暴力遭遇、心理韧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46名在校中学生孤儿和271名在校中学生非孤儿,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评估自杀自残行为,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MSSVBS)评估暴力遭遇,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评估心理韧性。结果:孤儿自杀自残行为得分与暴力遭遇得分呈正相关(r=0.34,P<0.01),与心理韧性得分呈负相关(r=-0.40,P<0.01);心理韧性在暴力遭遇与孤儿自杀自残行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β=-0.03,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心理韧性可能调节了暴力遭遇与孤儿自杀自残行为的关系。

    2020年02期 v.34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96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 ]
  • 初中生自杀风险的普遍性及针对性干预的效果

    王舟;卞茜;王瑞文;舒京平;孔亚萍;杨禄禄;周洁;陈珊;冯榴君;梁秋月;

    目的:对初中生自杀风险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普遍性干预及针对性干预,考察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初一、初二学生606人,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干预组(n=328)和对照组(n=278)。干预组先后开展以学校为基础(在学校内)的普遍性干预(对该组所有学生及其老师和家长干预)和针对性干预(对该组有自杀风险的学生干预)共8个月,频率1次/周;对照组进行一般性的心理宣教(该组学生老师和家长不干预)。干预前1周及干预后1月评估两组学生自尊量表(SE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贝克抑郁问卷(BDI)及自杀风险筛查。结果:干预后,干预组BDI得分[24.0(20.0,54.0)分vs.23.0(0.0,67.0)分,P<0.01]、自杀风险筛查阳性[47例(14.3%)vs.25例(7.6%),P<0.01]降低;对照组上述两指标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学校为基础的普遍性干预和针对性干预对降低初中生抑郁水平、自杀风险水平有一定效果。

    2020年02期 v.34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53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 ]
  • 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的meta分析

    刘福荣;宋晓琴;尚小平;吴梦凡;隋美丽;董一超;刘新奎;

    目的:综合评价我国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2012-2018年发表的关于我国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病学的文献。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抑郁症状检出率,并对地区、学校类型、性别、年级、居住地、量表等分类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37篇文献,调查88 598例中学生,其中23 589例有抑郁症状,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28.4%(95%CI:24.4%~32.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西部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中部和东部(23.8%,22.9%vs.22.7%),普通中学生高于重点中学生(36.9%vs.21.9%),女生高于男生(27.1%vs.25.5%),高中生高于初中生(28.4%vs.26.8%),农村高于城市(33.3%vs.27.5%),用SDS量表所得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46.1%)高于其他量表。结论:我国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不同地区、学校类型、性别、年级、居住地、筛选量表间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可能存在差异。

    2020年02期 v.34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4039 ] |[引用频次:293 ] |[阅读次数:3 ]

心理卫生评估

  • 高强迫特质大学生的执行功能特征

    单海迪;王永明;蒋淑瑶;王振;陈楚侨;

    目的:探索高强迫特质大学生的执行功能特征及其对高强迫特质大学生的鉴别作用。方法:纳入90名高强迫特质大学生[强迫问卷修订版(OCI-R)得分≥36分]和90名低强迫特质大学生(OCI-R得分≤22分),完成执行功能问卷(DEX)和贝克抑郁问卷(BDI)。采用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考察执行功能对高强迫特质大学生的鉴别作用。结果:高强迫特质大学生的DEX总分和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低强迫特质大学生(均P<0.001);OCI-R得分和DEX得分呈正相关(r=0.52,P<0.001);DEX的工作特质曲线下面积(AUC)为0.84。当DEX总分为23.5分(灵敏度84.4%,特异度59%)~26.5分(灵敏度78.9%,特异度70.9%)时,对高强迫特质大学生有良好的鉴别作用。结论:高强迫特质大学生可能存在较多执行功能异常行为,执行功能指标有助于识别高强迫特质。

    2020年02期 v.34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06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4 ]
  • 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抑制控制的影响

    申瑞琴;刘爱书;胡欣欣;

    目的:考察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大学生"冷"、"热"表征下抑制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受过2种及以上虐待类型的大学生20人为虐待组,没有受过任何虐待的大学生20人为对照组。采用2(虐待组vs.对照组)×2(一致vs.不一致)的面孔-词Stroop范式测量"冷"表征;2(虐待组vs.对照组)×2(一致vs.不一致)×2(积极情绪vs.消极情绪)的情绪面孔-词Stroop范式测量"热"表征。结果:"冷"表征下,任务类型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组别和任务类型有交互作用(P<0.001或P<0.05),虐待组和对照组均出现了Stroop效应,且虐待组的Stroop效应量大于对照组(86ms vs.51ms,P<0.05)。在"热"表征下,任务类型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组别、任务和面孔有交互作用(P<0.001或P<0.05),积极情绪面孔下,两组均出现了情绪Stroop效应,但两组的Stroop效应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极情绪面孔下,虐待组出现了情绪Stroop效应,而对照组未出现情绪Stroop效应。结论:本研究表明,"冷"、"热"表征下,大学生的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成年后的抑制控制均有消极影响。

    2020年02期 v.34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1268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 ]
  • 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大学生的分裂型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

    刘正宗;张嘉敏;章琴;李尊;上官李治;龚靖波;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大学生的分裂型人格特质特征的性别差异。方法:选取湖南两所高校的学生2469人,根据儿童创伤问卷(CTQ)的中重度标准,从有儿童期受虐待史人群中随机抽取215人为受虐待组,从无受虐待史人群中随机抽取236人为对照组。采用Chapman分裂型人格倾向量表(CPPS)测量阳性分裂型人格特质和阴性分裂型人格特质。结果:受虐待组的阳性分裂型人格特质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男性的阴性分裂型人格特质得分高于女性(P<0.001)。回归分析显示,CTQ情感虐待正向预测阳性分裂特质(β=0.98);性别负向预测阴性分裂型人格特质(β=-4.63)。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大学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阳性分裂特质。情感虐待与分裂型人格特质相关,男性表现出更多的阴性分裂型人格特质。

    2020年02期 v.34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84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 医学院校研究生的自杀意念及其相关因素

    尤爱军;史卢少博;陈任;王丽;丁宏;陈贵梅;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研究生的自杀意念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构建研究生自杀预防干预体系提供初步参考。方法:选取安徽省某医学院校研究生345名,应用研究生心理压力问卷(PPSQ)、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E)进行测定;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研究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结果:共45(13.0%)名研究生存在自杀意念。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三年级及以上、医学类、学术型、单亲家庭、学习任务压力大、环境与心境糟糕压力大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OR=4.83、5.50、4.57、6.09、1.36、1.69),而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高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OR=0.77、0.89)。结论:医学院校研究生存在一定的自杀意念检出率,关注特定人群、加强心理疏导、提高社会支持等可以降低自杀意念检出率。

    2020年02期 v.34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549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3 ]
  • 护士人格特征的聚类分析及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王娟;杨蓓;王颖;李艳艳;曹枫林;

    目的:通过对护士大五人格的聚类分析识别不同的人格类型,探讨各人格类型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选取山东省四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护士1536名,采用中文版M氏职业倦怠量表(CMBI)、大五人格问卷(BFI)和自编人口学资料调查表进行调查,对大五人格的五因素进行聚类分析。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各人格类型的特征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结果:护士存在弹性型(17.7%)、普通型(41.8%)和困扰型(40.5%)3种人格类型,具有困扰型人格的护士CMBI得分最高,存在职业倦怠的比例是普通型人格护士的4.65倍、弹性型人格护士的10.85倍。结论:护士可区分出弹性型、普通型、困扰型3种人格类型,不同人格类型护士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可能有差异。

    2020年02期 v.34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1846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