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丽好;冯景蕙;卢君妍;武宾宾;邓勇;吴昱锡;景璐石;
目的:探讨舞动治疗对冰毒依赖女性心理症状及心理渴求的干预效应。方法:选取某女子戒毒所的60名冰毒依赖者,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8次舞动训练,在此期间对照组不进行干预。采用陈会昌气质类型测验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苯丙胺渴求量表(DSQ)评估气质类型、心理症状及心理渴求度。结果:干预组SCL-90抑郁和焦虑维度得分差值(干预后得分-基线得分)、DSQ总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胆汁质得分与DSQ得分差值负相关(r=-0.45,P<0.05),抑郁质得分与敌对因子得分差值正相关(r=0.41,P<0.05)。结论:舞动治疗能改善冰毒依赖女性的心理症状及对毒品的心理渴求,气质类型对干预效应存在影响。
2025年09期 v.39 753-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英美;葛璐璐;宗焱;王分分;
目的:探究接纳承诺疗法矩阵(ACT Matrix)对高中生考前焦虑躯体症状的干预成效。方法:以1例考前焦虑躯体症状显著的高中生为对象,对其进行8次心理咨询,通过ACT Matrix进行个案概念化并指导咨询策略的制定,采用中文版接纳承诺疗法综合评估问卷(CompACT)、倒U型压力曲线进行咨询前后评估。结果:咨询后,来访者自评CompACT总分从56分提升到71分,压力程度评分从9分下降到6分,来访者的躯体症状明显缓解、睡眠状况改善、亲子关系好转、自我感觉良好,在学期末考试中超预期发挥。结论:接纳承诺疗法矩阵能有效指导和促进心理咨询进程,进而改善高中生因考前焦虑导致的躯体症状。
2025年09期 v.39 759-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沈志莹;石双姣;阮春红;李成媛;
目的:分析不同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癌症复发恐惧(FCR)的影响。方法:检索中英文献数据库中关于不同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FCR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网状meta分析探讨干预效果,以标准化均数差(SMD)、95%置信区间(CI)和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为效应指标。结果:共纳入34项研究(n=3 772),包括接纳承诺疗法(ACT)、感恩拓展干预(GET)、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疗法(MT)和综合心理干预(Mul)5种心理干预,根据效果评价时间将其分为干预后即刻组、干预后1~2月组、干预后3~6月组。与常规护理相比,干预后即刻组中,ACT (SMD=-1.80,95%CI:-2.47~-1.13)、GET(SMD=-1.33,95%CI:-2.07~-0.59)、MT(SMD=-0.59,95%CI:-1.03~-0.14)和CBT(SMD=-0.54,95%CI:-0.93~-0.15)可有效降低FCR,ACT的SUCRA值最大(0.96);干预后1~2月组中,GET(SMD=-2.32,95%CI:-2.99~-1.65)、ACT(SMD=-1.46,95%CI:-2.23~-0.70)可有效降低FCR,GET的SUCRA值最大(0.99);干预后3~6月组中,Mul(SMD=-1.82,95%CI:-3.03~-0.61)和MT(SMD=-1.43,95%CI:-2.33~-0.54)可有效降低FCR,Mul的SUCRA值最大(0.90)。结论:不同心理干预在不同效果评价时间点对FCR的效果不同,临床应结合患者特点和资源选择适宜方法。
2025年09期 v.39 765-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菁;刘爱书;
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数字幸福感是一个新兴概念,反映了数字技术与个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本文概述数字幸福感的概念,梳理数字幸福感的理论,介绍数字幸福感的测量工具,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应完善测量工具、深入揭示影响机制、加强跨文化研究并开发相应的干预措施。
2025年09期 v.39 794-8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阳光耀;韦庆旺;
目的:将相依幸福感量表(IHS)修订为中文版(IHS-C)并检验其效度和信度。方法:在见数平台招募500名成年人,进行条目分析与探索性因子分析;另招募600名成年人,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与多组测量等值性分析,并将简体中文版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DASS-21)、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和繁荣量表(FS)作为工具,检验效标效度与增量效度;在三门全校公选课与两个微信群招募245名成年人,进行间隔4周的重测信度分析。用总样本(n=1 345)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3.80%,因子负荷在0.63~0.84之间;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单因子模型拟合良好(χ~2/df=1.97,CFI=0.99,TLI=0.98,SRMR=0.03,RMSEA=0.04);IHS-C在跨性别、身份间具有等值性(ΔCFI≤0.01,ΔRMSEA≤0.015);IHS-C得分与DASS-21的3个分量表得分均负相关(r=-0.65、-0.48、-0.58,均P<0.001),与SWLS和FS得分正相关(r=0.82、0.84,均P<0.001);IHS-C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73。结论:相依幸福感量表中文版(IHS-C)可作为评估成年人幸福感的有效工具。
2025年09期 v.39 802-8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松浩;孔凡雪;李月星;张涛;任晓丽;邓侨;周旻;
目的:探寻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45名医科类大学生进行间隔18个月(T1:2023年5月,T2:2024年11月)的两时间点追踪测验,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评估核心自我评价水平,采用学习倦怠量表(ASBI)评估学习倦怠水平。通过交叉滞后面板模型分析核心自我评价和学习倦怠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结果: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T1的核心自我评价得分负向预测T2的学习倦怠得分(β=-0.21,P<0.01),T1的学习倦怠得分也负向预测T2的核心自我评价得分(β=-0.20,P<0.05)。结论: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存在跨时间的相互预测关系。
2025年09期 v.39 808-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晓文;卿再花;崔洪波;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及自我肯定和生存理由在其关系中的作用。方法:在广东省选取843名大学生,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自杀意念条目、家庭功能问卷(APGAR)、一般健康问卷(GHQ-20)自我肯定分量表、生存理由量表中文版(RFL-C)进行调查。结果:APGAR得分、自我肯定分量表得分、RFL-C得分均与自杀意念条目得分负相关(r=-0.10、-0.14、-0.11,均P<0.01);自我肯定、生存理由的中介作用及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是-0.03、-0.02、-0.01,分别占总效应的42.86%、28.56%、14.29%。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可能与家庭功能相关,可以通过增强自我肯定与生存理由来降低自杀意念。
2025年09期 v.39 814-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邵瑾;国锐;胡春男;
目的:探讨大学生感知回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和人际问题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1 035名大学生,采用感知伴侣回应性量表(PPRS)、基本心理需求量表(BPNS)、大学生人际问题量表简版(IIP-SC)、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成人版(MHC-SF)、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进行调查。采用潜变量结构方程进行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和人际问题的调节作用检验。结果:大学生的PPRS得分与MHC-SF总分正关联(β=0.76),与GHQ-12总分负关联(β=-0.72);BPNS总分在PPRS得分与MHC-SF总分、PPRS得分与GHQ-12总分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60.53%、80.56%;IIP-SC总分在PPRS得分和BPNS总分的关系、BPNS总分和GHQ-12总分的关系中均起负向调节作用(β=-0.10、-0.06),在BPNS总分和MHC-SF总分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β=0.13)。结论:大学生感知回应性与积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基本心理需要、人际问题相关。
2025年09期 v.39 819-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社红;国锐;黄皓明;黄芳;祝一虹;
目的:探索高校新生的人格潜在剖面及其与人口学特征、心理症状和专业满意度的关联。方法:对某高校52 783位新生进行普测,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MMPI)、贝克抑郁问卷、贝克焦虑问卷、专业满意度条目和人口学特征表进行测量。采用潜在剖面模型、χ~2检验与多元logistic回归、协方差分析与中位数检验分析。结果:高校新生在MMPI上分为5个潜在剖面,分别是性别冲突组(23.4%)、真实健康组(27.9%)、防御健康组(37.3%)、边缘-精神病性风险组(6.7%)和神经症性风险组(4.8%)。性别、学段、童年养育情况、父母婚姻状况、家庭氛围对各剖面的预测有统计学意义。各剖面在抑郁、焦虑和专业满意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校新生的MMPI具有分类特征,各类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和心理症状具有差异。
2025年09期 v.39 826-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