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例婴幼儿对母亲的依恋性质及影响因素

    李秀红,静进,杨德胜,蔡小梅,陈学彬,苏晓梅

    目的 :了解广东省婴幼儿对母亲的依恋性质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陌生情境测量法对 75名8-14个月婴幼儿的依恋性质进行测评 ,并对其母亲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婴幼儿的一般情况和各种家庭因素资料。结果 :(1) 75名婴幼儿中 ,安全依恋型的为 65 3 %,不安全型占 3 4 6%,其中淡漠型为 17 3 %,缠人型为 13 3 %,混乱型为 4 0 %;(2 )影响因素有月龄、接近性、孩子与代养人的关系、意见一致性。结论 :广东省婴幼儿的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 ,他们的依恋类型安全与否 ,主要与孩子机体成熟水平、气质特点、孩子与代养人关系及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关。

    2004年05期 291-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109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4 ]
  • 中美两国儿童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评定工具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王爱民,任桂英

    目的 :探讨中美两国儿童自我概念的特点。方法 :选用自评的自我概念评定量表对 183名中国儿童 (男 82名 ,女 10 1名 ,平均年龄 10 82± 0 68岁 )及 160名美国儿童 (男 72名 ,女 88名 ,平均年龄11 0 5± 0 74岁 )进行了评定。结果 :(1)中国儿童在自我概念评定量表各分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美国儿童。(2 )中国女孩在学习成绩 ,同伴关系 ,行为表现 ,与成人交往 ,集体概念 ,外貌 ,自我控制分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中国男孩 ;美国男孩在行为表现 ,与成人交往 ,外貌及自我控制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美国女孩。结论 :中美儿童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差异。国家与性别对儿童自我概念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2004年05期 294-296+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798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3 ]
  • 5-HT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孤独症核心家系的关联研究

    邬素萍,贾美香,阮燕,双梅,公晓红,张彦波,杨建中,凌焱苏,刘靖,郭延庆,杨晓玲,张岱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 5 -HT转运体基因多态性 (HTTSNP1 8)与孤独症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与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 (PCR -RFLP)分析方法对 175个孤独症核心家系测定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结果 :孤独症患儿与父母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呈基本一致的趋势。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显示等位基因传递无统计学意义 ,(McNemarχ2 =0 0 0 ,P >0 0 5 )。结论 :本研究未发现 5 -HT转运体基因多态性 (HTTSNP1 8)与孤独症存在关联 ,提示该基因多态性不影响孤独症的易感性 ,在中国汉族孤独症发病中不起主要作用。

    2004年05期 297-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37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行为问题儿童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照研究

    刘爱书,陶雨春,武丽杰,陈力

    目的 :探讨行为问题儿童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 0 0特点。方法 :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CBCL)和中国联合型瑞文测验 (CRT -C2 )筛选行为问题儿童 ,并按同性别、同年龄进行 1:2配对 ;采用odd模式测试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结果 :①问题组儿童的P3 0 0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儿童无显著差异 ;②混合问题组P3 0 0潜伏期较单一问题组延迟 (P <0 0 5 ) ,Pz点P3 0 0的基线波幅混合问题组与单一问题组的差异接近有统计学意义。③行为问题儿童Pz点P3 0 0基线波幅与行为问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行为问题较为严重的儿童可能有认知功能损害。

    2004年05期 300-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母亲抑郁对孩子心理功能和发展影响的整合模型

    张丽锦,郑日昌,冀斌

    2004年05期 303-305+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23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5 ]
  • 成人依恋研究在促进早期亲子关系中的应用

    张秋凌,邹泓

    2004年05期 306-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726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3 ]
  • 儿童家庭和个人危险因素与性侵犯行为关系

    白俊杰,高山,李红

    2004年05期 309-310+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心理训练对军人自我和谐等因素的影响

    甘景梨,张万恒,赵亚男,高存友,吕存生,杨春,汤松伟,杨代德

    目的 :探讨心理训练对军人自我和谐等因素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 (SCCS)、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SCSQ)和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对 5 3 2名军人进行测试 ,并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心理训练前后的比较。结果 :心理训练前 ,SCCS的不和谐分低于常模 ,灵活性分高于常模 ,刻板性与常模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SCCS、EPQ、SCSQ及SCL -90评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心理训练后 ,实验组灵活性分高于常模 ,而对照组与常模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组灵活性分和SCSQ的PC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EPQ的P分、N分、SCL -90总分及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军人自我和谐程度总体良好 ,并与个性特征、应付方式和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相关性 ,心理训练有助于提高军人的自我和谐水平。

    2004年05期 311-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636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3 ]
  • 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心理与运动训练干预

    张兰君,郑亚绒

    目的 :采用自我调节、心理训练和体育运动的方法 ,观察对具有人际关系敏感倾向的大学生干预效果。方法 :使用SCL -90量表、艾森克EPQ量表进行评定 ,筛选西安邮电学院二年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倾向高分者及情绪倾不稳定者 48人为研究对象 ,以三种活动方式进行八周的实验研究。结果 :心理训练和运动处方干预八周后 ,其人际关系敏感变化和情绪稳定性变化均有显著改善 (t =1 84~ 4 14 ,P <0 0 1) ,优于对照组 ;经Tukey法处理后 ,运动处方组与心理训练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改善人际关系敏感倾向的效果与心理训练和运动处方相关 ;体育锻炼过程中渗透一些心理疗法则更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敏感倾向和培养健康的个性和稳定的情绪。

    2004年05期 314-315+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579 ] |[引用频次:77 ] |[阅读次数:3 ]
  • 压力管理训练对小学教师SCL-90评分的影响

    沈祖德,龚钧煜,王静,章济,朱拥军

    目的 :在小学教师中开展压力管理训练 ,采用SCL -90作为训练前后评价指标 ,探讨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方法 :设置干预组 3 5名小学教师和对照组 3 9名教师 ,进行 6次为期 12周的压力管理训练 ,内容包括认识压力、认知重构和行为应对策略等内容 ,采用SCL -90进行干预前、干预后评估。结果 :训练前干预组、对照组SCL -90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 ,训练后干预组比对照组因子平均分低 ,且在躯体化 (t =4 2 ,P <0 0 1)、人际敏感 (t=2 3 4,P <0 0 5 )、焦虑 (t =2 0 ,P <0 0 5 ) 3个因子上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压力管理训练可以影响教师SCL -90评分 ,提示压力管理训练有助于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2004年05期 316-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40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 ]
  • 上海电话心理咨询常见问题10年分析

    陈华,朱晓彤,季建林

    目的 :回顾上海心理健康热线电话服务 10年来的应用情况 ,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并评价其在心理健康服务及危机干预领域的发展。方法 :对 1990年 11月~ 2 0 0 0年上海心理健康热线资料 (共计 2 4977人次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常见的咨询内容为 :恋爱问题 (18 1%)、情绪问题 (15 8%)、精神疾患(11 3 %)、人际关系 (8 1%)、代询 (6 5 %)。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态和文化程度的求询者其咨询问题不完全一样。结论 :热线电话常见咨询问题在 10年中的趋势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咨询问题与求询者一般情况有关 ,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 ,热线电话咨询服务日趋专业化。

    2004年05期 318-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423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 ]
  •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简介

    高翔,戴艳,郑日昌

    2004年05期 321-322+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737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4 ]
  • 应对的研究路线、评定和统计问题

    孟沛欣,郭召良,郑日昌

    2004年05期 323-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584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4 ]
  • 湖南省家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与初步结果

    张亚林,曹玉萍,杨世昌,王国强,黄国平,俞少华,郭果毅

    目的 :研究有效、切实可行的家庭暴力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 ,获取有关家庭暴力的流行病学数据。方法 :遵照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原则 ,编制符合国情的流调工具 ,培训流调人员 ,强化晤谈技术。实施时争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 ,广泛发动群众 ,结合群众需求 ,多方线索调查与入户调查相互印证 ,最后复查补遗 ,监控质量。结果 :调查工具配对一致率为 97%,灵敏度为 95 %,特异度为 10 0 %;家庭暴力发生率为 16 2 %,其中 ,近一年内的发生率为 11 6%。结论 :这是一套科学的、比较适合我国社情的调查家庭暴力的流行病学方法。家庭暴力已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其发生率不低于国外报道。

    2004年05期 326-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873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2 ]
  • 基诺族睡眠状况调查及分析

    康传媛,杨建中,赵旭东,李建华,杨芳,万文鹏,许秀峰

    目的 :了解基诺族睡眠的一些基本情况、失眠症的发生率和治疗情况。方法 :使用自拟的“基诺族睡眠情况调查表” ,通过入户调查和现场访谈对 12 6名基诺族人进行调查。结果 :随年龄增长基诺族人的睡眠时间渐减少。 <3 0岁年龄组有午睡习惯的比例高于 3 0岁以上年龄组 ,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3 4 12 %(4 3人 )符合失眠症诊断 ,失眠原因以各种精神疾病 (4 1 86%)和酒依赖 (3 0 2 3 %)最为常见。失眠患者中 ,就诊率为 2 5 5 8%(11例 )。结论 :基诺族睡眠的基本情况与国内其他人群相比有一些共同之处 ;失眠发生率较高 ,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和样本选择的不足 ,此结果还需进一步证实。

    2004年05期 329-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北京市新入监罪犯人格特点及心理卫生状况

    柴萌,唐宏宇,韩素霞,曹莉,鲍震文,康凌

    目的 :调查新入监罪犯的人格特点及心理卫生状况。方法 :采用人格诊断问卷 (PDQ -4+ )、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 (SDS)对 1,5 11名新入监罪犯进行测试 ,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罪犯的PDQ -4+ 总分明显高于常模 ,暴力和财产犯罪者的反社会型和攻击型得分高于性犯罪者(P <0 0 1) ;暴力和性犯罪者的表演型得分高于财产犯罪者 ;而财产和性犯罪者的回避型、强迫型和被动攻击型的得分高于暴力犯罪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 (P <0 0 5 )。所有罪犯的SCL -90总分和各因子分 ,SDS总分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结论 :新入监罪犯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人格缺陷较为突出。

    2004年05期 33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671 ] |[引用频次:77 ] |[阅读次数:3 ]
  •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体重指数的对照分析

    孔庆梅,张大荣

    目的 :探讨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体重指数 (BMI)的特点及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进食障碍调查问卷 (EDI-1)对 3 0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和 3 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评定 ,计算EDI -1量表分、BMI。结果 :根据期望BMI和目前BMI的差值 ,厌食症患者可分为追求更瘦组和不追求更瘦组。不追求更瘦组的目前BMI最低 ,追求更瘦组的目前BMI次之 ,正常对照组目前BMI最高 ,差异具有显著性 (F =5 4 15 ,P <0 0 1) ;两病例组间期望BMI没有差异 (P >0 0 5 ) ,但都低于正常对照组。追求更瘦组EDI -1量表总分最高、不追求更瘦组次之、对照组最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体重过低的厌食症患者可能希望体重增加。但无论患者是否希望体重增加 ,期望体重指数都低于正常 ,实际上都是怕胖的。追求更瘦的患者可能预后较差 ,这可能与患者较严重的认知偏差以及某些心理特征有关。

    2004年05期 336-338+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40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舍曲林治疗Graves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疗效观察

    杨继鹤,朱洁,任建民

    目的 :研究新型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舍曲林治疗Graves病 (GD)患者伴抑郁的疗效观察。方法 :收集门诊及住院 10 2名 18~ 65岁新诊断GD伴抑郁患者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将入选对象分为A组他巴唑加舍曲林治疗组 ,B组他巴唑加安慰剂治疗组 ,用HAMD量表衡量治疗 4月后舍曲林治疗疗效。结果 :研究结束后有效病例 96名 (A组n =49名、B组n =47名 ) ;失访 6名 (A组 4名、B组 2名 ) ,总脱落率 5 88%。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 (BMI)、甲状腺体积、TSH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B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A、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FT3、FT4 明显下降 (P <0 0 1) ,A组治疗后患者HAMD评分明显下降 (P <0 0 1) ;A组抑郁的治愈率为 85 1%,B组抑郁治愈率仅为 12 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A、B组比较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和体积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A组在研究结束后2名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结论 :舍曲林在治疗GD患伴者抑郁者有明显的效果 ,且对甲状腺功能影响小 ,副反应轻微 ,可以作为治疗GD伴抑郁患者的一线药物。

    2004年05期 339-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3 ]
  • 青少年慢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应付方式

    陈佐明,张留莎,郭呈芳

    2004年05期 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原发性失眠的生活质量研究

    谢永标,刘破资

    2004年05期 343-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4 ]
  • 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与知识获得的关系

    隋洁,朱滢

    目的 :了解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与知识获得的关系。方法 :使用带R K判断的再认记忆测验测量知识获得情况 ,采用学习过程问卷测量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结果 :1 浅层学习动机和成就学习动机 ,以及深层学习策略和成就学习策略对知识获得没有影响。 2 物理学科 ,具有高深层学习动机学生的K高于R ,而低深层学习动机的学生R、K没有差异 ;语文学科 ,具有高深层学习动机学生的R高于K ,具有低深层学习动机学生的R、K没有差异。 3 高表层学习策略的学生比低表层学习策略的学生有更多的R ,更少的K。结论 :1 深层学习动机和表层学习策略促进不同学科的知识获得。 2 在学习初期 ,高深层学习动机促进物理学科结构化知识的掌握 ,促进语文学科细节知识的掌握。 3 在学习初期 ,高表层学习策略比低表层学习策略更促进物理和语文细节知识的掌握。

    2004年05期 345-347+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3217 ] |[引用频次:70 ] |[阅读次数:4 ]
  • 军队医科大学学员应对方式特点及心理状况调查

    侯淑晶,李春光,解亚宁,张小远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掌握军队医科大学在校学员的应对方式特点 ,并进一步探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以便为军校的心理卫生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 :运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对军医大学的 4786名在校学员进行应对策略特点和健康水平进行评估。结果 :(1)军队医科大学学员在面对挫折时 ,有 3 0~ 40 %的学员采取积极应对方式 ,而消极应对方式采用的较少 (3~2 8%)。 (2 )军队医科大学学员与国内军校大学生常模比较 ,其心理状况较好 ;学员采取的应对方式特点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关系。结论 :军队医科大学应加强学员应对方式的教育 ,以更好的提高学员的心理健康。

    2004年05期 348-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35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3 ]
  • 乡镇初中生自尊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辛自强,刘丙元,辛自伟

    2004年05期 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黄爱玲

    2004年05期 351-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953 ] |[引用频次:377 ] |[阅读次数:4 ]
  • 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影响因素调查

    阳德华

    2004年05期 352-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3490 ] |[引用频次:109 ] |[阅读次数:3 ]
  • 高三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调查分析

    黎雪梅,况利

    2004年05期 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3 ]
  • 中学生自我概念与SCL-90相关分析

    廖凤林,邵金

    2004年05期 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573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3 ]
  • 秦巴山区初中学生EPQ(少年式)测评分析

    刘连龙

    2004年05期 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米氮平和阿米替林维持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和依从性比较

    余国汉,丁国安,李?,何柱国

    目的 :比较抑郁症患者用米氮平和阿米替林维持治疗的疗效和依从性。方法 :60例门诊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服用米氮平组和阿米替林组 ,均治疗 5 2周 ,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等在治疗前及治疗后 12、 5 2周末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依从性。结果 :12周后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的疗效 (P<0 0 1) ,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5 2周后 ,米氮平组具有非常显著性的疗效 (P <0 0 1) ,阿米替林组具有显著性的疗效 (P <0 0 5 ) ,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显著性 (P <0 0 5 )。米氮平组副反应发生率远低于阿米替林组。结论 :抑郁症患者对米氮平依从性高主要是因疗效好和副反应轻。

    2004年05期 356-357+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米氮平与舍曲林治疗抑郁症伴有焦虑疗效比较

    陈佐明,张建宏,李占文,张红梅,穆雪鹍

    目的 :比较米氮平与舍曲林对抑郁症伴焦虑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111例抑郁症分为两组。米氮平组 5 6例 [男性 3 0例 ,女性 2 6例 ,年龄 3 9 4± 13 7岁 ,本次抑郁病期 (3 4± 5 2 )mo]予米氮平3 0~ 45mg ,po ,qd ;舍曲林组 5 5例 [男性 2 9例 ,女性 2 6例 ,年龄 40 2± 12 6岁 ,本次抑郁病期 4 1±3 8mo]予舍曲林 5 0~ 10 0mg ,po ,qd ;均 6wk为一个疗程。分别于治疗 1、 2、 4、 6周用HAMD、HAMA减分率评定。结果 :对抑郁症状的治疗 ,米氮平组显效率 73 2 %,舍曲林组显效率 67 3 %,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P >0 0 5 ) ;对焦虑症状的治疗 ,米氮平组显效率 78 8%,舍曲林组显效率 43 6%,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5 )。整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相当。结论 :米氮平与舍曲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但抗焦虑作用米氮平优于舍曲林。

    2004年05期 358-359+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米氮平治疗抑郁症6个月随访研究

    陶明,高静芳,唐文新,钱惠忠,张萍,周国岭,焦静茹,王家新,叶建林,任婉文,张丽娜

    目的 :探讨新型抗抑郁药物米氮平的临床疗效及治疗依从性。方法 :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Asberg抗抑郁剂副反应量表 (SER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 (CGI)和自编的治疗态度问卷 ,对 60例抑郁症患者在用米氮平进行 6个月的开放性治疗期间作了临床评估 ,并与 62例分别用氯丙咪嗪和氟西汀治疗的抑郁症患者进行对照。结果 :除门诊约定痊愈比例外 ,米氮平在起效时间、不良反应、处方依从、治疗态度、脱落情况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优势 (P <0 0 5 )。结论 :与传统三环类抗抑郁药相比 ,米氮平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的特点。

    2004年05期 360-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关于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的讨论(II)

    江光荣,朱建军,林万贵,李箕君,张宁

    为促进和推动我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刊于 2 0 0 1年开始应广大读者的要求 ,推出了与心理治疗及心理咨询相关问题的讨论专栏 ,专栏的目的在于讨论和澄清有关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工作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 ,以达到“百家争鸣”和普及与提高之目的。今年本专栏将继续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希望国内外同行继续支持和关注本专栏的讨论 ,踊跃来稿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也希望大家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值得讨论的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将分期、分批整理和筛选大家的意见予以刊登 ,或在必要时分别邀请不同心理治疗学派的专家、学者发表意见。来信请寄本刊 (10 0 0 83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 5 1号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或专栏负责人钱铭怡教授 (10 0 871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请在来稿中写明作者的工作单位、职业 ,以及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地址。

    2004年05期 363-366+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727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